1962年2月9日,被誉为“中共特工之王”的开国上将李克农溘然而逝,享年仅63岁。
关于李克农将军的死因,中央只是对外称是因脑溢血而逝去,可具体如何患病、病情的发展情况等,一直未有明确详细的相关说辞,这不免让民间为之纷纷猜测。
图|周总理、小平同志、彭老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李克农同志追悼会(旧照)
在国外,一些好事者大开脑洞,称“中国的盖世太保”戴笠是1946年被美国中情局秘密捣鬼干掉的,而后来的“中共特工之王”李克农,则是在朝鲜战场被美国特情给下毒暗害的。
在国内,有人说是敌方使用了美人计,有人说李克农得罪了太多人被暗害,有人说是台湾方面的间谍所为,此类谣言不胜枚举,而且一个个似乎还说得煞有介事。
那么,李克农上将到底是因何而死,国内外为何对他关注如此之高,甚至于在他死后的许多年里,仍是众人口中的热门话题?
当种种流言甚嚣尘上,作为将军的家人,他们心里正是五味杂陈,为了让这股不正之风趁早消停,李克农的两个儿子李力和李伦出面辟谣。
图|李克农与幼子李伦(旧照)
李力简明扼要地说:“当时,公告上说是脑溢血而死,而实际上是父亲的脑软化,大脑已成糊状,其死也非同一般。”
李伦则是慢慢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将父亲为了党和人民所付出的种种一一道来,以及此间所承受的种种伤痛,称这些才是父亲病逝的根本缘由。
也就是说,李克农将军之死,不是外界所传的种种不可思议,而是长期为党和国家而高强度工作,导致身体无法负荷,最终被死神夺去了性命。
本文,便带领大家走近李克农将军的一生,看看何谓真正的我党情报巨擘,看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此中外闻名的地步,究竟是在怎样的工作强度下把身体给彻底搞垮的?
图|李克农正在讲话(旧照)
1899年9月15日,李克农生于安徽省巢县烔炀镇中李村(今安徽巢湖),父亲李哲卿是芜湖海关的一名工作人员。
虽不是所谓的大富大贵,可明里暗里的收入加起来,却又让一家人过得颇为安稳与富足。
父亲李哲卿是个传统的文化人,在当地颇算是饱读诗书了,自然打小便重视李克农的教育,幼时即为他启蒙,待稍微懂事一些即送去私塾,接受正式的文化教育。
1910年起,先后在芜湖安徽公学、圣雅阁书院(当地的教会学校)就读,接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心中逐渐萌发了解救国家与人民的大志。
图|民国时期的迎亲场面(旧照)
1917年,李克农18岁尚未完成学业之际,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同龄的赵瑛结婚。
幸运的是,赵瑛也是一位思想进步的现代女性,当时正在芜湖女子师范学院就读,该校也被民主思想之光所照耀着。
是以,两人虽是包办婚姻,但并未成为怨侣,哪怕不能说是天作之合,却也是志同道合,此后数十年风风雨雨中两人同舟共济为革命事业而不懈奋斗着。
次年,五四运动的风暴席卷到芜湖,李克农带领大伙积极响应,被推举为当地学生的领袖。
图|学生运动(旧照)
为了更好地革命活动,他带头成立了“济难会”,一时间芜湖的革命活动搞得风生水起,很快被安徽军阀给盯上了。
李克农不得已之下只得逃离家乡,辗转去往上海、江西等更为开放的所在。
直到1924年国共展开第一次合作,李克农才回到家乡继续活动。
随后参与创办了民生中学,并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终极信仰。
图|陈调元(旧照)
1927年春,时任安徽芜湖宣传部长的李克农,带领当地进步团体大肆抵制蒋介石的清党行动,大肆呼喊“打倒军阀陈调元”。
运动在当地搞得声势浩大,可随着蒋介石反动行为的深入,也不得不再次逃离家乡以暂避他地。
1929年冬,李克农化名李泽田打入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凭借着惊人的天赋与十二分的努力,在短短时间内就从一个底层小职员,升任为电务股股长。
在周总理领导下的中央特科,从事着秘密阵线的战斗。
图|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街头(旧照)
李伦出生于1927年,是李克农的幼子,在他前面还有四个兄长和姐姐,自他稍微懂事起,便发现自己家和别人家不大一样。
不仅经常搬家,而且父亲时常就会失踪个十天半月,甚至不能和外人说起父亲的真名。
1931年4月,时任中央特科负责人的顾顺章叛变,一时我党在上海的地下机关岌岌可危,李克农在电务处获悉后,第一时间将这情况直接转报给上级。
周总理等人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了我上海地下组织成员被一网打尽,保留住了很大一部分同志。
图|周总理(旧照)
随之,连同李克农在内许多有可能暴露的同志,在组织的安排下急速从上海撤离,相继去往比较安稳的后方。
李克农于同年冬抵达江西瑞金,被任命为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的执行部长,不久后又当选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正是这一次,李克农在家人眼里来了一次长期的失踪。
直到许久之后,才托人从江西瑞金捎信,说他一切安好,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可能不会有时间回家来。
图|周总理、李克农等在福建建宁(旧照)
李伦直到父亲去世以后,一些关于过往的事件得到解密,这才知晓了父亲的那次失踪,是和我地下党的那次生死大劫紧密相关。
在反围剿战事中,李克伦担任着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领导着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政治保卫工作,长征中又担负有侦察敌情和保卫中央机关的重任。
及至到达陕北,身上又加了一副担子,负责与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秘密联络事宜。
与周总理一明一暗,把东北军与西北军相继拉到了抗日的统一阵营,为西安事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图|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前合影(旧照)
在西安事变中,李克农同样担任着重要角色,被任命为中共中央代表团秘书长,几乎陪同周总理参与了所有的重大交涉。
他所提供的种种情报和分析,为周总理决策一应事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数年里,李克农这根家中顶梁柱无法着家,身处白区的家人,一边为其提心吊胆,一边艰难恐慌地生活着。
直到一次,李克农途经芜湖,这才顺道回了一次家,总共呆了不到五十分钟,可这对于全家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图|李克农与夫人赵瑛合影(旧照)
杜甫曾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身处战争漩涡的李克农,隐瞒身份投身革命大业,往往许久才得以寄回去一封信,更何尝回家与家人一聚呢!
是以,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分钟,却给了他还有家人难以想象的抚慰。
抗日战争中,李克农先后担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长江局秘书长、社会部副部长、情报部副部长等要职。
早期致力于协助周总理为八路军、新四军筹集抗日物资,后期全身心的领导情报组织的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周总理明里暗里最为重要的臂膀之一。
图|八路军战士们(旧照)
国共达成抗日统一阵线后,李克农得空才得以回家,却因为离开时日过久被孩子们一时认不出,以为是债主上门了。
李力、李伦这些孩子第一次知晓李克农的工作性质,还要在皖南事变之后,他们被组织安排去了延安。
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玩笑着和孩子们如此说起他们的父亲:“你爸爸是个大特务。不过他是我们共产党的特务!”
一家人虽都在延安,可李克农身上的担子极重,常常需要到处跑、四下忙,陪伴家人们的时间依然是极少的。
图|毛主席(旧照)
这大抵便是世事的无奈所在了,为一件事而奋斗,难免在其他事情上有所牺牲。
解放战争中,李克农先后任中央后方委员会委员、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
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情报工作,为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重要情报,其所发挥的作用极其重大。
建国后,李克农仍旧负责情报这一摊子,先后担任情报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
曾在北平领导了对数千名敌特的大肃清,保障了首都的安全与稳定,极得毛主席和周总理信重。
图|周总理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条约与协定签字仪式上(旧照)
正所谓能者多劳,李克农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在纵横捭阖、胆识智谋、分析决断等方面,都是当时党内少有的干才。
而周总理一身兼数职,光国务院那一摊子就够他忙了,外交部的事宜也颇为繁重,便把李克农也拉去了外交部担任副手。
让他得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种种手腕,让新中国的对外事宜尽可能迅速打开局面。
树欲静而风不止,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中旬以美国为首的17国联军参战,朝鲜人民军被打得节节败退,战火一度烧到了鸭绿江南岸。
图|美军轰炸后的安东市区(旧照)
这大大突破了中方的底线,毛主席力排众议决定派军援朝,委任彭德怀为志愿军总司令,带领百万大军展开这场国战。
这个时候,李克农的身体状况便不是多好,强撑着病体去处理着永无终止的政务,以至于一度彻底病倒,不得已去往了苏联治疗,可一颗心还是时时悬在国内和朝鲜战场上。
1951年3月前后,李克农的病况稍稍好转了一些,便急不可耐地出院回国,投入到对朝鲜战场情报方面的种种事宜之后。
五次战役之后,战线基本稳定在了三八线一带,这时联合国军一时有些后继无力,美军便试图以和谈来暂得一段和平时期。
我军本就是为了和平而来,自然愿意为此付出诚意。
图|志愿军在炮火支援下攻上高地(旧照)
然而,志愿军司令部中多是指挥打仗的好手,那一言一行都带着一种血腥之气,根本不适合去谈判桌上打口水战。
志司将这一情况汇报后,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番商议,便决定派李克农这个悍将前去,想着这下美帝可是要在另一个战场上遭殃了。
按照党中央的决定,由李克农、乔冠华二人带领谈判代表团,去到朝鲜战场与敌对各方进行文战,希冀能早日达成停战之最终目的。
没有人能想到,这一场谈判竟然长达两年零十九日。
毛主席在国内总揽大局,彭老总与李克农在前线负责一文一武,时来天地皆同力,在我方上下一心的共同拼命下,终于让不可一世的美帝认了怂。
图|李克农与彭德怀元帅合影(旧照)
不光是志愿军战士们在拼命,李克农这位“文战总司令”,也在朝鲜战场上差点把自己的命给交代了,在那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李克农所付出的心血之巨难以想象。
先不说谈判中的艰难,光是毛主席给李克农在这一段时期,所发来的电报就有数百封,加起来有十数万字。
试想,这是国内发给前线的具体指示,文稿内容已然极尽简练,却还是有这么庞大的一个体量。
那么,李克农给中央汇报情况时,这个体量怕最少要翻个七八倍吧,而且这还仅是与毛主席的电报往来,再有与有关各部的,统计起来绝对是一个无比恐怖的数字。
图|朝鲜谈判现场(旧照)
在一些次谈判中,双方一言未发,就坐在会场里硬耗,谁先退场就代表谁没诚意。
有时候甚至会长达十数个小时,就那样一言不发的坐在椅子上大眼瞪小眼。
其间,我方有一位谈判代表叫何渠若,心脏病突然发作,可他硬是死命地忍着,一直到对方先坐不住离场。
结果何渠若刚一回到休息室,就脚步一踉跄噗通一声栽倒在地,完全晕死了过去,医护人员连忙救治,倒算是幸运,救了过来。
李克农赴朝之前,已然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图|李克农与夫人赵瑛(旧照)
在他想来有个几个月就该谈得差不多了,是以在妻子给他准备冬衣时,表示不用那么麻烦,就火急火燎地带队出发了。
而后来的种种,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这场谈判之艰难可谓是我国谈判史上的空前绝后。
李克农的精神如铁打一般,倒是撑得住,可他的身体却无法撑得住了,毛主席派人来代替他,他却坚持临阵不换将。
李克农本就患有严重的哮喘,他所需要研究的文件资料太多,导致视力持续下降,不得不把腰弯得极低,这样时间久了胸口压迫过甚,让他的哮喘病越来越严重。
李克农每每呼吸的时候,就感觉水泵生锈了一样,需要花费比平时大好几倍的力量。
图|李克农(旧照)
无奈之下,哪怕是冷得能把人冻死的情况下,他也只得去到外面一边踱步一边看,好能呼吸一点新鲜的空气。
然而,作为“文战总司令”,每天需要他去签字的文件,实在是太多太多。
这些许多都需要去逐字逐句地详细分析,这注定更多的时候,他需要进行伏案工作。
入朝仅三个月,李克农的身体状况便极度恶化,每当用笔签字或勾画时,胳膊就开始出现颤抖,笔从手中掉落。
然而,这与前线战士们拼命来说,并不算得了什么,李克农如此想着,便一边吃着药一边继续奋战。
图|李克农正在讲话(旧照)
其他时候还好,可一旦到了冬天,朝鲜酷冷干燥的气候,让李克农的哮喘更严重了。
1951年冬,一次和同志们开会之际,整个人骤然晕倒在会场,幸而当时谈判队伍里已经配备了专门的医生,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救治,李克农这才缓缓转醒。
稍微缓了一缓,立马喊来警卫员,为自己整理着装,以一副精神焕发的姿态走出医护室。
许多代表团同志看到这一幕,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随后骤然而去,只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李克农这位顶梁柱不倒,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党中央知晓情况后,立马派出外交部另一位副部长伍修权前去朝鲜,代替李克农负责谈判之事。
图|朝鲜谈判现场(旧照)
伍修权赴朝后,言辞恳切的说明了中央对李克农的关心,要他先暂时的放下手头事务,回国将养好身体再说,可李克农的态度却极其坚决:临阵不换将。
李克农深知朝鲜战争谈判场事宜之艰难与复杂,或许伍修权有能力来掌控这一切。
可他刚刚来到朝鲜战场,对于有关事宜需要一个时间去熟悉,可是敌人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
难道要让志愿军战士们用性命去拼出的一点优势,却在谈判场上失却吗?
既然当初信誓旦旦地接下了这个任务,那么就一定要做好,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不仅自己良心过不去,更会让前线战士无端再付出更大的代价。
图|志愿军女护士在战场上为伤员包扎伤口(旧照)
谁又不是爹生娘养的,他们都能在前线以命搏命,自己在后方只是动动脑子和嘴皮,有什么理由退下呢?
在朝鲜战场期间,老父亲李哲卿不幸去世,李克农闻讯后心中悲苦难耐,可朝鲜战场离不开自己啊。
身为人子不能去亲手送父亲最后一程,李克农的心中满是愧疚和悲痛。
为了不打扰到代表团的行程,他默默把那份载有父亲死讯的电报藏起,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
及至凌晨三点,待众人都离开后,这才去到外面对着家乡的方向,深深地三次鞠躬。
图|彭德怀元帅与李克农(旧照)
李克农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撑到胜利的那一天。
为了铭记,从这一刻起,李克农在朝鲜战场上再也没有刮过胡须,以此来铭念父亲并鞭策自己。
就这样,前线志愿军战士在拼命,后方谈判团成员们在苦战。
747天的谈判时间里,双方经历了5次谈判破裂,两度会址迁移,仅双方正式的代表大会就开了58次,至于有关细节交涉的小会,更是前后碰头了733次之多。
经历过这段谈判生涯的成员,后来回忆起无不感慨纷纷,而感慨最多的就是李克农这位首长真是太强悍了。
图|1953年7月28日,彭德怀元帅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旧照)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在板门店签署生效,志愿军胜利了,谈判团胜利了,中朝两国胜利了,社会主义同盟胜利了。
这一天无数人为之而狂喜不已,却少有人知晓身为“文战总司令”的李克农,在这一刻还是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务要把一切不利因子尽可能的消弭,保证真正停战。
直至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李克农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在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国内好生治疗,可一切都已然有些迟了。
在李伦的记忆中,父亲回国后尽管一直在治疗,可病情却一直不曾好转过来。
李克农依然坚守岗位忘我工作,在担任副总参谋长、调查部部长时,不曾有过任何的懈怠,把组织交付的每一项使命,都完成的极好极好。
图|李克农生病期间,周总理、邓颖超前往探望李克农及夫人赵瑛(左)、女儿李冰(旧照)
1957年2月,李克农在办公室前的楼梯上,一阵猛咳中脚下踉跄,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头部重重磕在石阶上,待李伦急奔到身侧,石阶上已然是一片鲜红……
送去医院后,哪怕中央派遣来了国内最好的脑科医生,还是无法治愈。
从此以后,李克农的思维经常出现混乱,说话很是没有条理,可哪怕如此也仅仅只撑了五年,在1962年2月9日轰然而逝。
而在将军去世的两天前,还曾要求去工作,幸而邓颖超同志急忙来规劝,李克农这才不情不愿地去了医院。
如此的将军,执拗中尽显伟大,可爱中尽显赤诚,哪能不让人真心爱戴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