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互兼的情况下,军机大臣与大学士哪一个地位更高?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02 17:56:38

清代的大学士是文官最高品,俗称“中堂”,军机大臣是实权最高者,俗称“宰辅”。然而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属于编制内的职官,后者属于临时性的差遣。那么,如果大学士不兼任军机大臣,而军机大臣又没有大学士头衔的情况下,哪一个政治地位更高呢?

从任职资格上来讲,大学士显然门槛更高

清初时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或一品或二品,或满人一品或汉人二品。顺治、康熙两朝,内阁大学士的实权其实并不高,只是名义上的中枢机构,实掌国家军政要务的还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康熙中期以后,宗室王公的权力受到限制,军政大权逐步向内阁转移。到了雍正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已经名存实亡(乾隆时彻底废除),在军机处没有成立之前,内阁的地位达到了鼎盛。也是从雍正朝开始,才正式将大学士品级定为正一品。

大学士的任职资格从明代就有规定,汉人非翰林出身者不入内阁,满人虽然没有学历方面的限制,但也得具备较高的资历,或者是皇亲国戚和勋臣子弟。

按照清代的官制,大学士出缺,例在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三个岗位中挑选,有清一代还没有哪一个官员是直接从侍郎升到大学士的。也就是说,要想爬到大学士,前提必须是从一品大员。

更为关键的是,从乾隆朝开始,大学士的名额基本上固定的,一般为四至六人左右。一旦内阁满员,那么其他从一品大臣就没有机会入阁,只能等到前面的退休才能补缺。

雍正七年为了应对西北兵事,成立了军机处(前期为军机房),军机大臣一职应运而生。然而军机处从成立的那天开始就被定义为一个临时机构,不占有国家的编制。或许雍正的本意是等到平定准噶尔以后,就会裁撤军机处。

遗憾的是,征准战役进展极不顺利,雍正帝在使用军机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军机大臣属于差遣性质,可以根据皇帝喜好随时增减人员,大大提高了皇权的集权效应。

所以军机处让皇帝越用越顺手,其机构也一直被保留了下来。从雍正朝历任军机大臣的情况来看,都是内阁大学士兼任,故而这一时期,所谓的大学士与军机大臣哪一个政治地位更高,其实就是一个伪命题。

乾隆以后,军机大臣的人选发生了变化,规定可以在二品以上京堂中拣选,也就是说侍郎级别的二品大员都有机会进入军机处,且没有学历方面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军机大臣的任职资格就没有大学士那么高。

在不互兼时大学士地位更高

御史仔细查看了《清史稿》中乾隆朝大学士年表和军机大臣年表,发现一个规律:凡是军机处排名前三位的必是大学士,排在最后两名的一般都不是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一般都兼军机大臣,而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的比例较低。

清代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刘墉,御史就以他为例,加以重点说明。

刘墉是于嘉庆二年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的,在上谕中太上皇乾隆还不忘羞辱他一番,说是内阁缺出实在是无人可用,才提拔刘墉为大学士的。

这一年内阁共有六个大学士,分别是阿桂、和珅、王杰、董诰、刘墉、苏凌阿。军机处共有十个军机大臣,分别是阿桂、和珅、王杰、董诰、福长安、沈初、台布、傅森、戴衢亨、吴熊光。

正常情况下军机大臣是没有十个人的,此前数十年间,都维持在六至八个人左右。从嘉庆二年军机大臣的名单来看,阿桂是首席军机大臣,和珅是次席,王杰、董诰居第三、第四。

实际上阿桂当时已经患病,并于当年八月去世,长期以来军机处的工作都是由和珅主持。王杰、董诰由于资历、威望很高,在军机处中也有一定的话语权,是乾隆制衡和珅的两个关键性人物。而董诰之后的六个军机大臣,则完全属于“挑帘子军机”充数而已。

也就是在同一年,沈初被调离军机处转为吏部尚书;台布也被外放为江西巡抚;傅森于十月转任户部右侍郎;吴熊光于十二月外放直隶布政使。到了嘉庆三年又将傅森补为军机大臣,同时将阿桂的孙子那彦成调入军机处任职。

以上的几个军机大臣,除了阿桂、和珅、王杰、董诰是以大学士兼任军外,其他人不管是资历、威望还是品级都不如刘墉,甚至说差别还很大。

尤其是戴衢亨,他当时是以侍讲学士加三品卿衔,被乾隆放在军机处行走的岗位上的;吴熊光也是以通政司参议加三品卿衔在军机处行走。

这两个人以三品衔入值军机处,实际上乾隆有意重点提拔青年后进,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他们的能力都无法胜任军机大臣一职,只能外转六部或外放直省。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不兼军机大臣之大学士,其政治地位高于没有大学士头衔的军机大臣,而且不是高一点,完全可以用差距巨大来形容。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