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如果外放是选漕运总督划算,还是选江苏巡抚划算?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04 17:58:51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漕运总督和江苏巡抚同时缺出,乾隆决定在六部侍郎中钦点人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侍郎如果有选择的余地,是选漕运总督还是选江苏巡抚呢?

估计有过半的读者会认为,总督毕竟高于巡抚,选择漕运总督才是明智之举。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时几个入选的侍郎都在四处钻营,暗中角逐江苏巡抚一职。倒不是说漕运总督不香,只是与江苏巡抚比起来,多少还有些差距。

正二品的侍郎外放总督才是标配

清代的官制是历朝历代最成熟的,每一个岗位都规定有应升人员,且有优先选项。比如各省巡抚出缺,布政使、内阁学士是第一候选人,其次才是顺天府尹、通政使等。

侍郎作为正二品大员,正常情况下外放都是委以总督,如果被放为巡抚,名义上属于降级调任或平调。因为巡抚只是享受兵部侍郎的头衔,原品仍是从二品,比正宗的侍郎低半级。

但是有些省份的总督任职资格高,比如直隶、两江、陕甘三总督,很多时候都是以尚书甚至是大学士出任;而其他省份的总督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以侍郎外放。

在所有总督中,漕运与河道两总督属于“最低配”,因为从乾隆朝开始,取消了河道、漕运总督的兵部尚书与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配置,乾隆的理由是两总督不负责地方的军政、行政事务,改为兼兵部侍郎与右副都御史衔。

也就是说从乾隆朝开始,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的级别从原先的从一品降为正二品,与各省巡抚同。侍郎如果外放为这两个总督,其实也就是有一个空头总督的头衔,本质上仍是巡抚。

江苏巡抚的含金量高于漕运总督

乾隆时期全国共有十五个巡抚,每个省的经济、文化以及地域和兼衔不同,其巡抚的地位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排在第一梯队的是山西、河南、山东、江苏四省,前三省巡抚主要是因为辖区内不设总督,以巡抚兼提督衔节制绿营。此三省巡抚的实际权力,其实与总督并无差异,无非就是品级上低了半级。

江苏巡抚上面有两江总督,在江苏省还做不到说一不二。之所以能列入第一梯队,完全是因为经济、文化的原因。江苏一直以来都是清代的经济第一强省,每年要给朝廷上交近一千两白银,是第二名浙江的2倍,是最后一名贵州的45倍,占了全国经济收入的20%。

江苏的经济发达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就是一个布政使已经管不过来了,所以分设江宁布政使和江苏布政使,每个布政使只管四个府。整个清代,也只有江苏一省设两个布政使的。

同时,江苏的读书人最多也最卷,是全国的第一文化大省,以进士而言江苏省总共出了2933人,仅是状元49名,占比43%。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江苏苏州府下属的一个吴江县考中的状元、进士数量,就可以秒杀一个落后的省。

这样一个大省,巡抚的含金量自然就高。从清代巡抚的任职资格来看,江苏巡抚人选皇帝都是经过慎重筛选的,不会在布政使中直接提拔,一般都是在有经验、有能力的现任巡抚中拣选。或者直接从在京侍郎中简放。

漕运总督主要负责漕粮的征集与北运,职责不能说不重要,一旦出现问题,皇室与八旗的粮食供应就会出现问题。

但是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不同,不属于专业性极强的岗位,也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要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官员,都可以放在这个缺上。换句话说就是,漕运总督这个岗位技术含量不高,谁来都能干。

在能选择的情况下江苏巡抚更受欢迎

衡量一个岗位的好坏,主要的标准就是肥瘦和晋升两个方面。漕运不像河道那样具有不确定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甚至说基本没有。所以户部每年给漕运拨款的数量基本都是固定的,油水自然是有,可操作的空间并不大。

关键是漕运总督不负责地方事务,既不管民政也不受理诉讼,这就没有办法通过灰色渠道达到敛财的目的。

江苏巡抚就不一样了,巡抚衙门就设在富庶的苏州,别的且不说,就是下属的各级府州县以及当地富商大贾的孝敬就能拿上十几二十多万两银子,要是胆子稍微大一点,岁入三四十万两也不是没有可能。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江苏巡抚三年下来怎么地也能捞上百万两。

关键是漕运总督的驻地在淮安,不比金粉繁华的苏州,消费的档次也不同。当官的发了财,不就是为了图消费吗,在级别相同的情况下,谁都想选上一个好地方。

在晋升方面,漕运总督也比不上江苏巡抚。清代的地方官出路最好的还是行政系统的官员,仕途上限也比河道、漕运、盐政等专职官要好得多。正常情况下,江苏巡抚是总督的首选,而且因为在江苏任职的先天条件,往往又是两江总督的第一替补,清代这样的案例十分常见。

经过对比就不难发现,漕运总督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无法与江苏巡抚相比。不过也不是说所有省份的巡抚都比漕运总督强,至少还是胜过那些与总督同城的巡抚。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