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人来说,大学士军机大臣都有机会,但陕甘总督基本上不用想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06 17:58:50

清代的八大总督(光绪朝之前)中,直督和江督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地位最高的两个。然而对于汉臣来说,直隶、两江尚且还能想一想,大学士、军机大臣也不是没有可能,唯独陕甘总督是做梦都不会梦到的。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也就是咸丰朝以前,仅有三个汉人担任过陕甘总督,分别是岳钟琪、刘统勋和杨遇春。其他清一色全是旗人。那么,陕甘总督为何轻易不予汉人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陕甘总督的军权名列全国第一

清入关以后,创立了绿营制度。总体来讲,绿营的总兵力大致维持在60万人左右(战时可能有较大出入)。60万绿营兵分布在全国十八个省中,并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确定驻军人数。

陕甘由于地处西北边疆,整个清代国家的战略重点就是西北,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准噶尔部用兵持续了近百年。陕甘作为前出阵地,其军事战略地位远远高于直隶、两江。

也正因如此,陕甘的绿营兵也是全国各省中数量最多的,正常维持在9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比两江高出两倍多,比湖广、两广高出三倍有余。

从清代入关那时候开始,陕甘一直就是国家用兵的中转站,在全国征调的绿营军中,也以陕甘绿营为主。也就是说从清初至左宗棠西征为止的二百多年时间中,陕甘绿营就从来没有清闲过,这就导致陕甘绿营的战斗力常年保持全国第一。不仅仅是在西北,乾隆年间用兵金川、缅甸、越南时,只要是兵力不足,都会率先从陕甘调兵。

陕甘绿营人数多、战斗力又强,注定了总督人选不会轻易授予汉臣。岳钟琪担任川陕总督时,主要是雍正皇帝对他的特恩,后来还被授予只有满人才有资格担任的定远大将军;刘统勋也是因为乾隆帝派大军征准,而让他统筹后勤;杨遇春被委任为陕甘总督,也是道光帝特旨,当时都官场上都称为“殊遇”。

清代地方总督的任职原则上是不分满汉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陕甘总督就是实打实的“满缺”,不仅仅是陕甘总督,绿营高级武职的固原提督、甘肃提督以及下属的八镇总兵,也都是满员为多。

在皇帝看来,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固然重要,但是他们对皇权是够不上任何威胁的,只有陕甘总督手握近十万精锐绿营,一旦有变就会危及京师。此外若是关外的蒙古势力和陕甘总督联合反清,那么后果更是不堪想象。

其二、陕甘总督政治地位高

清代八大总督中,只有直隶、四川和陕甘三位总督是兼巡抚衔。直隶、四川的情况不同,他们的辖区只有一个省,为了避免督抚同城互相掣肘,以总督兼巡抚合情合理。

可是陕甘总督的辖区是陕西和甘肃(特殊时期还辖四川,新疆建省后又兼辖新疆),没有道理让陕甘总督兼任甘肃巡抚事。

按照清代的督抚制度,总督主管军政,巡抚主管民政,两者的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但是陕甘地区人口少、经济也很落后,每年的赋税收入都不够日常开支,需要从内地省份调拨钱两接济。

朝廷对陕甘的经济也不是那么上心,只要紧紧抓住军政一项,就可确保万无一失,所以让陕甘总督兼任巡抚,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陕甘地方穷,位置又重要,朝廷要是没有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很多当官的都是不愿去的。所以从雍正元年开始,就给陕甘总督加上了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有读者会问,清代的总督不都有此加衔吗?当然不是的,顺治、康熙时期总督的加衔一般都是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使衔,还有的是其他部的侍郎。

例加兵部尚书和侍郎衔是从雍正继位后才得以确立的。雍正元年二月下旨,特加陕甘总督兼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这也是清代总督级别最高的加衔。

同年九月,才给直隶、两江总督加此兼衔,而其他各省总督加衔的时间更晚。甚至到了嘉庆十四年还规定,“若总督系二品顶戴,仍带原衔,则兼侍郎衔;而授头品顶戴之总督,则兼兵部尚书头衔”。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至少在嘉庆朝还有个别总督没有兵部尚书衔,直到道光以后,才逐步普及。

除了提升政治地位外,陕甘总督的合法经济收入也是最高的,自雍正朝实行养廉银制度以后,陕甘总督的养廉银为20000两,位居全国总督之首。

其三、任职门槛也较高

陕甘总督的任职情况较为特殊,自乾隆朝以后,领兵出征的将领很少冠以“将军”名,而是以“经略”或“总督”的名义作为军中最高统帅。

国家用兵西北期间,领兵主将往往都会被临时委任为陕甘总督,比如福康安就曾几次以陕甘、四川总督的身份带兵征战。而清代向来又是“重满抑汉”,兵权从来不假手于汉人,所用之人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勋臣贵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陕甘总督的任职资格是全国总督中最高的,从历任总督的人选来看,超过一半满洲贵族群体,他们当中又有很多人都有爵位和世职,单就这一点来说,也是汉人所不具备的。

其实除了以上提到的三个汉人之外,也有个别汉臣担任过陕甘总督,但都是“署理”或“护理”,从来没有实授过。

1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