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亲王硕塞凭什么戴上铁帽子?本事真一般,但是乾隆不给还不行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01 18:00:54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睿亲王爵位并将其配享太庙。同时,发布上谕将大清开国八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此即为清初八大铁帽子功王。

八个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以上八个铁帽子王中,庄亲王硕塞的争议是最大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他根本谈不上是“开国功王”,就是论功劳,也远不能和其他七王相比。那么不禁要问,乾隆为何将硕塞的亲王爵位定为世袭罔替呢?

硕塞封王靠的是命,和军功基本上沾不上边

硕塞是皇太极第五子,比顺治帝福临大9岁,出生于天聪二年。大清入关的时候,硕塞才15岁,不太可能在入关以前建立功勋的,所以在入关之前硕塞没有分封,连个爵位都没有。

太祖、太宗两朝,皇子分封的爵位高低,主要是以嫡庶作为标准的,与军功大小并无本质关联。侧妃、庶妃之子不得封和硕贝勒、和硕亲王。

比如努尔哈赤的第七子阿巴泰,对建立后金、大清国以及入主中原,都建立了重大功勋,仅仅以军功而论,除了代善、多尔衮以外,没有人比他更高,但是阿巴泰的最后的封号也仅仅是郡王。

硕塞的出身其实也不高,生母是侧妃叶赫那拉氏,按照分封原则,是达不到和硕亲王标准的。顺治元年十月,鉴于大清定都北京大庆,才特予优待,封硕塞为多罗郡王,在册文中就明确讲道“硕塞系帝子庶兄”。

入关后的重大战役中,硕塞也没有作为主帅带兵征战,他都是跟随多铎作为副手从征的。但是到了顺治亲征以后,硕塞即被封为和硕亲王,不久又进入议政王行列。显然,顺治帝是想通过封授兄长的方式,来增强天子之支柱。

硕塞封为亲王之后,旗籍被分在镶红旗满洲,领有相应的佐领数。而镶红旗旗主是岳托的儿子罗洛浑,当时的爵位是郡王。也就是说,硕塞虽然贵为铁帽子亲王,但却不是旗主王爷,这也是由于他分封时间较晚的缘故。

需要注意的是,开国八个铁帽子王中,有两个是郡王。不过诸位不要以为他们的地位就不高,事实上克勤郡王的初始爵位就是和硕成亲王,因为岳托受到皇太极的政治打击,才被降为郡王的;顺承郡王的初始爵位也是和硕亲王,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廉去世时,皇太极就追封他为和硕颖亲王,后由其长子阿礼达袭郡王。

所以硕塞的亲王并不比两个铁帽子郡王高贵到哪里去,地位也就是半斤八两。

庄亲王成为铁帽子的原因

乾隆在定开国功王世袭罔替的时候,是做过深入思考的,为什么是八个而不是七个或九个呢?首先是因为八家铁帽子王与大清的八旗制度相吻合,但这个原因显然不是最关键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宗室派系的平衡,所谓的开国功王一定得是太祖、太宗两朝的功王,这是前提条件。如果仅以军功为标准进行判定的话,那么阿巴泰、阿济格的功劳都比硕塞大很多,他们更有资格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

之所以将硕塞定为铁帽子王,乾隆主要是出于帝系考虑的,因为努尔哈赤一系的皇子已经有足够多的旗主和铁帽子王了,而皇太极一系只有豪格一人。乾隆曾在上谕中强调,要保持皇太极一系至少两个铁帽子亲王的名额。

皇太极的十一个儿子中,元妃所出的不是早夭就是军功分量不够,顺治朝封亲王的只有皇五子硕塞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博穆博果尔连硕塞都比不上,15岁就去世了。所以选来选去,也只有硕塞一人勉强够格。

其实乾隆在定开国铁帽子王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代善一家独占三席,显得有点过于优厚了,起初是想将顺承郡王一系排除在外的,但是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还是没有执行。

代善和岳托、萨哈廉父子三人,在努尔哈赤死后都坚定地站在了皇太极一方,按照当时的情况而言,以代善的威望和实力如果要自立为汗的话,那么皇太极根本就没有机会。代善父子都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认为只有皇太极继位,才能将后金的事业发扬光大。

代善和岳托两人自不必说,本身就是后金时期最强悍军事统帅,萨哈廉也不差,当代善年纪大了以后,实际上主持两红旗事务的就是他们兄弟俩。可以说,大清开国的过程中,代善父子三人的贡献是巨大的。

岳托在崇德元年第一次宗室封爵中就被封为成亲王,萨哈廉又与皇太极的关系极为密切,事后追封颖亲王。乾隆要是不给萨哈廉一系世袭罔替的爵位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说,代善一家是凭真本事、真实力获得三个铁帽子王的。至于硕塞的铁帽子王,得来全靠运气,含金量也大打折扣。

2 阅读: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