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一位有影响的大学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在其公众号“物业观察家”上发表了《近五年(2020-2024)全国物业服务纠纷案件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分析体会当前住宅小区物业矛盾纠纷的一些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庞大,物业矛盾纠纷大量存在。自称“从事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研究十五年”的这位高校教师,从国家裁判文书网,以“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为关键词筛选整理,发现近五年间,我国涉及物业服务纠纷的公开案件数量达 1863403 件。
然而,一来因部分裁判文书未按要求上网,二来许多纠纷并未进入法律程序,因此实际发生的纠纷案件数量远不止180多万件。这反映出物业纠纷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且数量不容小觑,也表明物业矛盾纠纷在社会生活中频繁出现,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秩序产生着持续影响。
二是起诉以物业企业为主,业主及业委会占比渐升。在物业纠纷案件中,起诉主体方面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有的地方受理的物业服务纠纷案件,物业公司起诉业主的占到95.89%,业主起诉物业公司仅不足5%。这表明现阶段物业服务企业是发起诉讼的主要主体,大量纠纷源于物业企业追讨物业费等相关权益。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业主或业主委员会作为原告起诉的案件逐渐增多,起诉主体呈现多样化态势。以南京市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为例,业主作为原告的案件仅占4.50%。而2023年7月到2024年6月,业主作为原告的案件上升到了11.93%。这一变化反映出随着业主法律意识的提升以及对自身权益关注度的增加,其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更加主动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业主委员会在代表业主维权方面的作用也逐步凸显。
三是案由集中于民事合同纠纷,以业主拒交物业费为主。在已知的案件中,案由以民事为主,数量高达180万件。通过对裁判文书关键字分析,排在前四位的是物业管理、合同、处分、违约金。其中最常见的是民事合同纠纷,核心表现为业主拒交物业费。
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物业纠纷围绕物业服务合同展开,业主因对物业服务质量不满、认为收费标准与服务不匹配等原因拒绝缴纳物业费,这反映出物业服务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是物业矛盾纠纷的主要根源,也凸显了规范物业服务合同内容和执行的紧迫性。
四是案件集中于基层法院,适用小额速裁程序。从这186万多个案件来看,物业服务纠纷多发生在住宅小区,具有标的额较小的特点,一般适用于小额速裁程序。这使得裁判法院以基层法院为主,上诉至中院的案件较少,到高院和最高院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案件分布和程序适用情况,体现了物业纠纷的小额、高频特性,也表明司法系统针对此类纠纷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快速处理机制,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减轻当事人诉累。
五是地区差异显著,案件分布不均衡。从全国区域分布来看,物业纠纷案件数量差异巨大。辽宁省案件最多,达到 27.6 万件,四川省有 12 万件,湖南省 11 万件,重庆市 10 万件,广东省也超过 10 万件,而西藏自治区仅有 93件。
这种地域上的显著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居民法律意识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物业纠纷相对较多,提示在制定物业纠纷解决政策和措施时需充分考虑地区差异。
六是审判以民事一审终审为主,调解撤诉率高。在审判程序方面,以民事案件为主,数量将近178万件,绝大多数一审终审,二审案件极少。文书类型以裁定书为主,判决书占少部分,反映出案件调解或者撤诉率高。
分析发现,调解撤诉率较高,部分案件是在法院组织调解过程中,物业企业放弃部分违约金或给予物业费折扣从而达成和解;也有业主因诉讼压力主动交纳物业费;还有因双方需时间协商或考虑诉讼成本等因素而撤诉 。这反映出物业纠纷具有一定的可调和性,司法实践注重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这一方面体现了物业纠纷具有易调解的特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司法实践中注重程序效率和溯源治理,通过调解等方式快速化解矛盾,减少诉讼对抗,促进社区和谐。此外,物业服务企业批量起诉与批量撤诉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反映出物业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