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比较认同,2025年,为“人工智能元年”。这标志着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她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幻想,而是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信息化、数字技术、智慧治理,这对于社区人来说并不是新鲜玩意,有的提法少说也有25年了(社区服务信息化)。经过这多年的发展,虽说信息化给社区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说实在的,迭代升级也不至于。
本人从事、关注城乡社区20多年,直到今天总有一个感觉,在社区工作这个范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应用远远没有跟上社区工作的发展。即,社区工作的地位的重要性、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这也是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社区的原因所在。而信息技术在社区工作方面的应用,虽说提得比较早,有的地方动得也早,但坚持下来并取得效果的,并不多。相反,半途而废,象征意义的“花架子”却不少,有些甚至成为了社区工作者的新负担(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这直接导致一个现状: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但资源和手段却没有增加多少,于是“负担重”的情况就出现了。所以,近年来各地都在努力破解这个困境,千方百计提质增效。
那么,AI时代,人工智能真的能给社区工作带来福音吗?我们不妨看看两个实例。
据《中国社会报》前几天的一则消息报道,上海市普陀区开发“百事能AI社工”小助手,以普陀居民区百事能工作指导手册、社区治理场景案例集为基础,形成知识小模型,集掌上知识库、工作小助手及数据会说话等功能于一体的百事能数字应用服务。社区工作者通过“社区云”后台登录,即可实现一键找政策、一问搜方案、一表做总结,帮助社区工作者“小白”快速成长。
在网上看到,南京鼓楼区某社区,深度搜索(deepseek)系统已展现惊人潜力:当工作人员输入"独居老人摔倒"关键词,系统在0.8秒内关联到智能水表数据、近期医疗记录、邻里互助档案,自动生成包含紧急联系人、医保报销指引、适老化改造方案的处置包。这种"搜索即服务"的模式,正在将社区工作者从信息苦海中解放,转向更高阶的服务设计。
类似的应用场景和实践,越来越多。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深化,基层治理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一点,主动拥抱AI、早点学会运用AI等新技术,确实能让我们的社区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那我们该如何主动拥抱AI呢?这里给大家梳理了4个方面的应用,供社区伙伴们参与:
一是搭建“机器人”式沟通平台。这个是我们现在许多社区曾经尝试的,即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社区专属APP等,建立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即时沟通桥梁。AI时代,可以构建本地特色的“机器人”,更高效地通过这些平台发布通知、政策解读、活动信息等,同时还能更科学及时地地居民的诉求进行回应。
二是建立“机器人”式数据管理系统。运用AI技术,升级现有社区管理软件,实现居民信息、事务数据的数字化管理。该系统应具备数据自动录入、分类存储、智能查询等功能,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加强数据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定期备份等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
三是运用“机器人”升级日常服务。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居民的行为数据、需求反馈等进行深入分析,精准把握居民的需求和关注点。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满意度。例如,根据居民的年龄分布、兴趣爱好等,策划更受欢迎的社区活动。
四是人机互动升级线上办事。用AI思维和技术,拓展服务领域和项目,建立社区线上办事大厅,将部分业务办理流程搬到线上,更方便地实现居民足不出户即可办理相关事务,从而提高社区工作效率。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也会不断发展。社区工作者们很不容易,这里想提醒的是,面对新技术浪潮,我们首先一定要主动学习、尝试,切不可漠视而成为时代的“落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