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后召开的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和司法厅(局)长会议,都明确提出"今年将重点抓基层基础建设",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为2025年城乡社区工作治理指明了方向。

深化基层依法治理,不仅是夯实司法行政根基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期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新思路。
而从社区工作者的角度来说,更加主动树立、运用法治思维处理社区事务,一则是上级有更加明确的要求,二是传统的办法并不一定能真正“搞平”两下的好多事,三是现在有大把的司法力量可以“为我所用”。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当然是形势倒逼。当前社区治理实践中,矛盾纠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根据司法部2023年发布的《全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报告》,2022年全国社区层面调解矛盾纠纷总量达到1200万件,同比增长15%,其中物业纠纷、邻里矛盾、环境治理等问题占比超过70%。传统的调解方式已难以应对新型矛盾纠纷,治理效能亟待提升(这就是新挑战)。
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关口,城乡社区反映出的治理问题好像越来越多,复杂程度和严重程度都在升级,越来越难,我们的方法和措施当然也应该升级。
中国式的基层社会治理,要坚定信念尽一切努力达到“长治久安,安居乐业”的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一阵风不行,摆花架子也不行,只有坚定地走依法治理的路。因为只有法治,才是解决基层问题、维护社区正常秩序的根本保障。
更何况,不依法治理,能叫治理现代化?
法治理念,在全国城乡社区也叫了好多年,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治理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范治理行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是如何面对更加复杂的形势,依法治理不能只是简单的规则执行,而是要将法治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学会主动发展社区治理的司法伙伴,并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
一是让法定的议事民主真正取信于居民,换句话说就是努力推进居民参与法治化。建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渠道,如居民议事会、居民代表会议、社区联席协商等,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而是要形成法定的制度,确保居民依法参与社区事务。
二是从起步抓起努力推进“草根”社会组织培育法治化。现在工作好一些的社区都注重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如今我们要注意的是从关注量升级到注重质,更应该从起步阶段,就给这些草根组织注入法治基因,让规范有组织活动和氛围引导群众,增强整个社区依法生活生活的氛围。当然,这个过程中,社区也更应依法培育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三是“搞平”也要讲规矩,换句话说努力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矛盾调解是社区一项重要职能,这项传统的业务在新时期,“一锤子买卖”的路子如今大多行不通了,现在我们更应强调依法,健全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要迷信“只要搞平就行了”,从长远计,哪怕艰难一些,也要坚定依法化解社区矛盾之路。因为现在矛盾越来越复杂,可供大家能用的手段相对还变少了,有些事情用“变通办法”看起来是搞平了,其实只是暂时延迟甚至是在积累更大的隐患,只有依法调解才是最终出路。
四是今年有更多的帮手,要努力学会依靠国家基层司法力量。社区治理本来就是多元共治,依法治理司法力量更不能缺席。现在国家重视基层治理的法治建设,主动依靠国家基层司法力量,学会让司法伙伴一起来完善依法治理小区、社区社区事务,会让工作事半功倍,毕竟那是国家机器,有权威,有专业。我们很多社区在发挥社区律师作用方面已经尝到了甜头,这里收集整理了一下,大概还有10多种力量,就看你会不会争取。
1. 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司法所、法律援助中心。
2. 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
3. 法院系统,基层人民法院(派出法庭),社区可以与法院建立诉调对接机制。
4. 检察机关,社区检察室。
5. 公安机关,社区警务室。这是当前社区打交通最多的重要治理力量。
6. 律师与法律服务团队,社区法律顾问、律师调解工作室、公益律师团队。
7. 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力量,社区矫正机构、安置帮教组织。
8. 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力量,法律服务类社会组织、高校法律援助团队等。
9. 仲裁机构,劳动仲裁委员会、商事仲裁机构。
10. 公证机构,基层公证处。
11. 法治宣传与教育力量,由司法行政机关等组成的普法宣传队伍、法治教育基地。
12. 智慧司法平台,一些地方还建有在线调解平台、法律智能机器人等。
法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要求,不新鲜,只是现在形势逼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区治理情况,我们更需要学会主动学习、运用依法处理社区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