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观摩参加了一些社区活动,在聊到2025社区工作如何更好打开局面时,感到一线的伙伴们感觉还是非常棒的。如有的社区书记就说,今年的工作,可能主要看在解决小区问题方面的行动和成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书记们的语言很实在,小区安宁了,社区工作才能算过得去,否则上级不满意,居民有怨气,社区工作也是一团乱麻
从总体上来看,重视住宅小区治理,正是居民期盼,上级嘱托,而且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住宅小区矛盾问题进入高发期,居民期盼过上安宁日子
将住宅小区作为当前社区工作的重点,既是社区书记们的感觉,也非常切合现在基层治理的实际状况。当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5%,城镇居民小区数量突破30万个。但小区治理水平与城市化进程严重不匹配,成为城市治理的突出短板。据统计,2023年全国12345热线接到的物业管理投诉达120万件,较2020年增长45%。老旧小区设施老化、物业纠纷频发、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日益突出。
物业服务质量问题成为矛盾焦点。近年来,物业纠纷呈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22年全国物业纠纷案件数量超过50万件,同比增长15%,其中70%以上与服务质量相关。物业企业重收费轻服务、服务标准不明确、服务态度差等问题突出。多地曾发生因物业长期不作为,导致小区环境脏乱差,业主集体拒缴物业费,最终演变成群体性事件。这些典型案例折射出小区治理的深层次矛盾。
业主委员会运行困境加剧治理难度。全国成立业委会的小区比例不足30%,且其中60%的业委会存在运行不规范问题。
另一方面,社区工作一个重要的参数和指标,居民参与问题也非常突出。有调查显示,仅有20%的居民表示愿意参与小区公共事务,超过70%的居民对小区治理持消极态度。社区活动参与度低,邻里关系疏离,社区归属感不强。
小区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单元,越来越重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小区规模不断扩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小区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日益增加。
国家层面对住宅小区是越来越重视了,持续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投入大量的资金。有报道说,2023年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投资超1.2万亿元,惠及居民超2000万户。
完整社区、老年友好型社区等各种面向小区的政策措施出台,各地持续开展的物业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等等,都表明党和政府对小区治理的重视。
只有加强小区治理,才能适应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新变化,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有什么理由不迎难而上呢?
正反实例证明,小区治理状况最能反映社区工作水平
有的社区书记很细心,她说全国社区工作年度优秀案例,三分之二以上都在小区治理工作方面比较出色的。
也就是说,社区工作,小区治理是基础,小区乱糟糟,社区工作不可能有好。
实事求是地讲,要把小区治理好,难度确实很大很大。因为住宅小区的诸多问题,原因复杂,有顶层制度设计方面,有政府部门主动作为与否,有社会监督管理是否到位,有居民群众是否热心,基层政府重视程度等等,不是社区能独立加班加点吃苦难耐就能做好的。
有难度吗?有!难度大吗?大!而正是因为这样,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环节,迎难而上,努力让居民的期盼有望,让党和政府的托付有底,我们的工作才更有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