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时代的陆军部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机械化水平是比较高的,装备了非常多的坦克装甲车辆。首先,他们最看重的是坦克,坦克数量特别多。但是坦克多了以后,就需要一定数量的步兵伴随坦克作战。在二战中和二战后初期,苏联军队允许步兵搭乘坦克行军活动。当然是坐在坦克的车体顶上以及炮塔两边,这样虽然能够加快行军速度,但是步兵暴露在车辆座舱之外容易遭受敌人火力打击很危险。
于是,为步兵研制装甲车辆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了。步兵搭乘的装甲车辆,有履带式的和轮式的两种,在本文中专讲履带式的,轮式的车辆以后有机会再说了。
苏联陆军步兵使用的履带式装甲车,一开始是装甲输送车。苏联早期的装甲输送车还是敞盖的,当然后来就改成全封闭的了。但装甲输送车只能给士兵提供一点简单的保护,而且武器一般只有一挺大口径机枪火力太薄弱了。步兵希望在作战中,也能够获得装甲车辆的火力支援以及掩护。于是,装甲步兵战车就应运而生了。
在苏联上世纪的60-80年代,他们共计研制了三种履带式装甲步兵战车。然后它们的命名也很简单,那就是都用BMP开头(俄文则写作БМП,就是“步兵战车”的缩写了)。其中前两种BMP-1和BMP-2研制时间比较早啊,在苏联时代军事工业巨大的“产能”下,它们都有“海量”的产量和保有量,至今很多国家的军队还在使用之中。而最后一型BMP-3的配置最为先进,火力也最强大,却有些“生不逢时”,遇上了苏联解体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军事工业“一落千丈”了,所以它的产量和装备量不过几百辆而已了。
步兵战车和人员输送车不同,它不仅要顺利把步兵从后方安全送到前方,还要依托车载武器掩护或者支援步兵作战,甚至还需要有一定的“反装甲”作战能力。所以步兵战车的武器是比较强大的,它不像装甲输送车那样安一挺大口径机枪就足够了,它一般需要有一个炮塔,在炮塔上面要堆砌各种车载武器比如中小口径火炮机关炮、并列机枪和反坦克导弹等。
苏联BMP系列步兵战车就特别喜欢堆砌大量武器,火力强大是它们最大的优势。最早的BMP-1型,就安装了一门73毫米低压滑膛炮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一套AT3反坦克导弹;接下来的BMP-2步兵战车,武器则换成了一门30毫米机关炮一挺7.62毫米机枪加一具AT-4反坦克导弹(后来的改进型换成了AT-5);BMP-3步兵战车把堆砌武器发展到了“极致”了,它的武器有一门100毫米低压滑膛炮(能打破甲弹、榴弹还能发射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一门和主炮并列安装的30毫米机关炮还有3挺7.62毫米并列机枪等。
虽然堆砌了大批车载武器以强化火力,但三型BMP步兵战车的重量并不大。BMP-1全重仅13.6吨,BMP-2全重约14.6吨,而堆砌了大量车载武器的BMP-3型也不过18.5吨左右。苏联对减轻坦克装甲车辆的战斗全重挺看重的,这样这些重武器就能很方便地通过铁路甚至用大型运输机运输了,增强它们的战略机动能力。三种BMP步兵战车还都拥有浮渡江河的能力,虽然它们不是专用两栖车辆在水上的速度也不够快。但战斗全重过轻也导致它们防护力不足,这在后面还要讲一下。
苏联时代的常规武器都非常注意简化结构降低成本,生产难度都不算大。在苏联巨大的军工企业规模和产能下,BMP-1和BMP-2都有海量的产量了,至今保有量也仍然不少。此外,这两种步兵战车还授权给很多国家组装生产,或者被“逆仿制”。据有关材料统计,全世界BMP-1和BMP-2两种步兵战车的数量在3万辆以上。至今,很多国家的军队仍然在使用它们。
当然,它们也参加过多次战争和冲突了。比如苏联入侵阿富汗、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两次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俄格战争、利比亚内战、乌克兰东部冲突还有旷日持久的叙利亚战争等。在这些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这些BMP步兵战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致命缺陷损失不小。
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车重太轻,防护力不行了。BMP-1和BMP-2使用的装甲基本就是普通的“均质钢装甲”,然后很多部位甚至还有铝合金材料。它们也就能防御大口径机枪的射击,是对付不了20毫米以上火炮射击的。更不必说,各种专用火箭弹、反坦克导弹也能够轻易打坏它们了。BMP-3的装甲厚度有所提升,而且也出现了安装爆炸反应装甲的改进型。但是BMP-3的战斗全重不过18-20吨。而同时代的欧美同类产品,比如美国M2布雷德里战车全重约23吨,德国的“黄鼠狼”战车全重约30吨,英国的武士战车约25吨。它们的防护性能都要远远超过BMP系列了。
然后,就是BMP系列战车使用了一些很独门很前卫的武器,但是很多武器过于复杂并不可靠。这在BMP-1上最为明显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它那一门73毫米炮,这个炮口径看起来挺大,但膛压低,炮弹初速只有400米/秒左右,理论上射程能达到1500米左右,但炮弹速度太低远距离射击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和RPG-7火箭筒类似的问题也就是“风偏”了),命中率不高。然后,在苏军打阿富汗的行动中,此炮暴露出了仰角太小,不能射击高处目标的问题。于是BMP-2步兵战车就把主炮换成了30毫米机关炮。
因为BMP-1和BMP-2都是按照能快速大量生产的要求研发的,所以它们很多装备挺简陋以降低成本。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光学电子设备”了——特别是“夜战”用的装备。BMP-1和BMP-2只有红外探照大灯没有热成像仪。BMP-3基本型也是只有红外探照大灯,后来为了出口创汇需要终于把热像仪安上了——但“光电”方面和欧美同类产品仍然有很大差距。
BMP系列步兵战车最被使用者诟病的还得是“人机工效”问题(这在所有的苏联式装甲车里都存在)——通俗地说就是坐在里面不舒服。BMP-1/2都以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车体太矮内部空间非常狭小。于是苏联/俄罗斯的装甲步兵在行军的时候宁可坐在车顶“喝西北风”,也不愿意坐在车里面。BMP-3型战车终于车体比较高了,但是设计师莫名其妙地把发动机“后置”了。士兵上车时,必须打开车体后面的顶盖,从发动机舱上面爬进去,非常不方便,内部空间还是狭小很不舒服。
因为苏联时代令人“惊讶”的军事工业产能,以及苏联也乐于把很多武器许可别国生产还有很多国家的逆仿制。BMP系列战车的前两种BMP-1和BMP-2都有海量的产量和保有量的,苏联解体后虽然被废弃了不少但很多状态比较好的车辆仍然在使用之中。
这些BMP系列步兵战车参加了多次战争和武装冲突,但是因为它的致命缺陷,损失了不少。比如海湾战争那个死亡公路,被打烂的除了坦克以外,也有不少BMP战车。在后面的两次车臣战争、乌克兰东部冲突、利比亚内战以及现在旷日持久的叙利亚战争中,BMP系列战车被反坦克武器以及火炮打坏了不少。
俄罗斯和许多其他国家也意识到了BMP系列战车的缺点了。但是它们的保有量太大了,所以首先要对现有的BMP系列进行现代化改进。主要的改进有换装比较可靠为车载武器,改良电子设备和加强防护等。比如,俄罗斯给改进后的BMP-3步兵战车换上了新的57毫米炮等。
俄罗斯最近推出了新型的“库尔干人-25”步兵战车,战斗全重就已经超过了26吨,防护力大大增强了。而且“车高马大”,内部空间大大增加了。坐起来舒服了,士兵们再也不用坐在车顶行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