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和佛学不同,但是在心体上,是相通的

老张阳明心学 2024-05-07 21:49:46
修觉当下境,体悟事上圆。 大家好,我是张三君。 佛学和儒学,虽然不同。但是也有相通的。 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他们出发点相同。它们都诞生在2500多年前,创立人,一个是中国的孔子,一个是古天竺的释迦摩尼。作为智者,他们都有同一个出发点:让人活的更好。 第二,他们落脚点不同,但不矛盾。但是,落在具体问题上,落脚点不同。孔子是为了让人过好现实生活。 释迦摩尼是为了解脱烦恼和痛苦。 显然,这两点,不矛盾。 就好像在地里种庄稼,孔子讲如何怎么浇水,施肥,让稻谷丰收。 释迦摩尼讲如何除去杂草,杂草怎么生出来的。(请注意,没说要连稻谷也要除掉。) 如何做,如何说虽有不同。 这两件事,也是一件事。或者说,是一件事的两面。 第三,两位智者的身份不同,走的路有同,也不同。对于孔子,比较容易理解。 他是没落贵族,士的代表。处在诸侯和平民之间。孔子作为一个纽带,联通上下,参与生活。如何让所有人活的更好,这是圣人们的初心。 圣人孔子,不主张出世。出世,只是少数人的个人选择,比如隐士,陶渊明。 而在古天竺的时代,雅利安人造出了种姓制度。 最上层的是婆罗门,再下是刹帝利,再往下是劳苦大众。婆罗门往往从事宗教工作,刹帝利是国王。 在古天竺,僧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这是在天竺特有的背景下的特有现象。 所以,就有了出世的生活方式。 而中国的智慧,一直都是积极入世的,比如,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这一点顺应了人心的本能。所以,孟子说:“尽其心”。 出世,从来不是主流。但是,释迦摩尼的智慧,仍非常耀眼。 因为,释迦摩尼第一次,系统的从心体出发,来认知心。如同智慧拼图里重要的一块。 第四,智慧的内核不同,但都不离心。孔子的核心智慧,用一个字总结是“仁”。 仁是两个人的意思,现代人说的仁爱,是引申了,外延小了。 仁的原始意象,是如何让二人共存。是考虑自己,考虑别人。 生存是现实问题,但是,生存从不偏离人的本性。 所以,孟子又引入了“性”。 比如,路人见孺子落井,生出恻隐之心,这是人心本有的东西。 一切不离心,心里有,才能用。 否则,经不住两千年的考验。 而释迦摩尼,讲了一个重要的词:“般若”,简单说来是一个“空”字。把我空掉,把我执空掉,把苦空掉。《金刚经》5000多字,没有空字,又处处说空。 《心经》也说:“五蕴皆空”。 空,把心里已有的认知,情绪,念头给空掉,相当于除草。 空,也是在心中空。也是不离心的。 仁和空,都是心的作用。就像耕种稻谷和除草。长在一块田里,都是一个理。 第五,儒家和佛学的融合,生出新果实。2000年来,中国一直是儒家社会。 汉朝时,佛学传入中国。中国人用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智慧,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 其中不乏既懂儒学,又懂佛学的大师。 其中的大成者,就是六祖慧能,他创新出了顿悟。 读过佛经的都知道,释迦摩尼讲四谛,讲般若。而顿悟,是知行合一的突变,不仅是知,还要做到。 后又结合孟子的心性观,糅合新生出了“明心见性”。 禅宗,直指人心。 儒家和佛学,两种思想不断融合,相互影响。最终,在1508年,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所以,儒学和佛学,是相通的。 并且是在心中相通的。
1 阅读:1

老张阳明心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