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兼爱非攻”的墨家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真的如此高尚?

晴朗看文史 2025-02-22 03:37:14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名家争芳斗艳,各领风骚。

与之相比,墨家颇有些“不走寻常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倾尽所能帮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样的理念,和当代的义工、驻村干部的工作性质十分相似。

墨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奉献精神?他们最终又走向了何方呢?

1.

墨家的创始人,是宋国贵族的后裔墨子。

墨子早年学过儒家思想,但并不特别认可儒家观点。为了求取真知,他选择一边读万卷书,一边行万里路。

在深入民间的过程中,墨子学到了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洞悉到老百姓的疾苦,由此提出了墨家的根本理念:兼爱非攻。

兼爱,也就是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爱陌生人如同爱自身。

非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有相互攻击的行为。

这样的理念,听起来就颇具高尚属性,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更显得曲高和寡,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

如此高尚的目标,对弟子们道德标准的要求当然也不会低。

想做墨家的弟子,首先你得沉下心来学技术,成为技术标兵,技术专家。

你得比老百姓懂得更多,能帮助他们种庄稼、养家禽,能对付得了虫灾蝗灾,做得了兽医,治得了顽疾。

其次你得承受住清贫。做了墨家弟子,就意味着要在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干农活儿,淋雨、暴晒、艰苦奋斗都是家常便饭。

不仅工作条件糟糕,你也没什么钱可赚,是真正“挤出来的是奶,吃进去的是草”的老黄牛。

第三你还得十分勇敢,能随时将生命置之度外。为什么要勇敢呢?因为秉持“非攻”精神的你要去阻止战争啊。

每当弱一些的诸侯国遭遇强国入侵时,你就得马上放下农具,和其他墨家弟子一起组成止战团队,来到不同的国家,游说国君们帮助弱小国家抵抗强国,最好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这个过程中,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你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因为你坚信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情。

墨家的伟大,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墨家的弟子,简直是老百姓心中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但如此神奇和伟大的墨家,存在的时间却并不长久。在墨子去世后,仅过了几十年,墨家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状态,分裂成了三个不同的门派: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

2.

为什么墨家这么快就分裂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墨家的理念和执行策略都太理想化了,理想到完全忽略了教徒们的自身欲望,以及执行过程的艰难程度。

墨家的管理条律有多严苛呢?

首先,上面已经提到,作为墨家弟子,因为要全心全意为百姓谋福利,收入非常低廉。

低廉本就很难赚钱养家,更别说,你还要将工资交上去扶助集体事业。

相当于一旦踏入墨家,你自己的家庭就没有你这个人了,因为你既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也没办法赚钱养家。

你的高尚情操,不仅要用自己的一生埋单,也需要家人们为你的选择埋单。这当然是不符合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的。

其次,即使你拥有焦裕禄那样无私奉献的坚强意志,能够克服万难,舍小家为大家,也不见得能熬到最后。

就拿墨子临死时指定的墨家掌舵人孟胜来说吧。

孟胜受楚国贵族阳城君的委托,答应守护阳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一带)。

结果阳城失守时,连阳城君都跑了,孟胜却坚持留在阳城,和180名弟子守到了最后一刻,最后共赴城难。

虽然很佩服孟胜的高尚情操,但这种牺牲会不会有些太不值得了呢?

更不可思议的是,孟胜知道自己会牺牲,为了保全墨家的火种,他在城破之前派出了三位弟子去传信,要把墨家掌门人之位传给贤德的田襄子。

这三位弟子传信后本可不再去阳城送死,可他们还是选择了做最美的逆行者,结果与孟胜一同殒命于阳城。

孟胜的案例在墨家弟子中不是个例。很多时候,墨家弟子在帮助弱国抵抗时,是根本斗不过强国且会遭遇屠城的。这也意味着帮忙守城的墨家弟子会一批一批地在战争中命丧黄泉。

墨家精英们如此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墨家学说又怎么可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呢?

3.

当然,虽然墨家存活艰难,但如果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为墨家站台的话,墨家也未必不能像儒家一样得到保护。

但问题是,墨家理念和统治者的追求格格不入啊。

秦朝也好,汉朝也好,统治者都不是吃素的,他们恨不得让所有小国都服从自己的命令,天下归一。

可是墨家却以一己之力,帮助弱国对抗中央,这不是无视社会发展,以卵击石吗?

所以最终,墨家除了留下了一些攻城器械和百匠工艺外,在历史上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也充分说明了,即使理想再美好再绚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尊重人类的基本需求,终将沦为泡沫。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