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打猎的汉文帝得到千里马喜出望外,但第二天他便下令:退回!

晴朗看文史 2025-02-10 22:36:35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为西汉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业余时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猎了。

想想看,在广袤的丛林中,骑上一匹矫健的骏马,风驰电掣般穿梭其间,多潇洒多过瘾啊!于是公元前179年,有人投其所好,向汉文帝进献了一匹千里马。

汉文帝看到这匹马当然是喜不自胜,可是沉思片刻之后他突然下令:“将宝马退还进献者!”

皇帝收下一匹马,本是轻而易举之事,汉文帝为何要拒绝这份珍贵的礼物呢?让我们回到当年去看一看。

1.

公元前179年对于汉文帝刘恒来说,不是一个好年景。这一年的四月份,西汉的诸侯国齐地和楚地同时发生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地震。

这场地震的规模空前,导致两地的29座山在同一天内崩裂,江湖湖泊还大面积决堤,为百姓和西汉社会带来了难以挽回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知道地震就是纯纯的自然灾害,可是在那个时代,地震是与“凶兆”紧密相连的。

一时间,举国上下议论声四起,很多人甚至怀疑是汉文帝刘恒德不配位,被老天惩罚,所以才引来了如此深重的灾难。

刘恒压力山大,他一边下令全力救灾,一边苦思冥想如何化解这场危机,安抚民心。正当刘恒抓耳挠腮,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消息的传来,让他长舒了一口气。原来,处于地震核心灾区的楚王刘交突然去世了。

楚王的离世为何能让刘恒舒口气呢?

因为楚王刘交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四弟,是汉文帝的叔叔,也是刘氏皇族中辈分最高、资格最老的人。

自从刘邦起兵之后,刘交便跟着哥哥刘邦征战沙场,为刘邦出谋划策,为汉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刘邦的信任和器重。

刘交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病逝,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百姓的注意力,也缓解了百姓心中的恐慌感。民间有人传播:老王爷的逝去带走了西汉王朝的噩运和晦气。

且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道理,至少刘恒身上的压力减轻了很多。

不过,尽管外界的指责和质疑声有所减弱,但刘恒仍然不敢有半分疏忽,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抗震救灾之中,让齐地和楚地的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关怀与呵护。

而就在救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时,突然有人向汉文帝进献了一匹飞驰如电,可以日行千里的千里马。

汉文帝看到这样一匹马,当然是高兴极了。平时酷爱打猎的他,最喜欢的就是驾驶着高头快马,风驰电掣地在丛林中穿梭,那简直太潇洒,太拉风了。

可是略加思索之后他便意识到:此时收下这匹马,极为不妥。

2.

为什么不妥呢?

一来,地震灾害伤及国本,西汉帝国尚未从这场灾难中完全恢复过来;二来,叔叔刘交刚刚过世,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此时自己骑马出去打猎,也不合时宜。

那么,该如何妥善处理此事呢?刘恒脑筋一转,想到了一个主意。

第二天的西汉朝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会在刘恒和臣子们之间展开。

刘恒深色凝重,语重心长地对朝臣们说:“昨日有人向朕进献了一匹千里马,但朕决定把它退回去。”

朝臣们深知刘恒酷爱打猎,还以为刘恒是故作姿态,在找收下骏马的台阶,便纷纷进言:“陛下,眼下虽然遇到灾害,但和千里马没有关系啊,陛下不妨先收下骏马,待日后国泰民安,再骑它出游打猎也不迟。”

刘恒摇摇头,耐心解释道:“爱卿们有所不知。朕平时出行,前有鸾旗开道,后有副车做护卫,每日行程不过50里,要这千里马有什么用呢?难道要朕一个人骑着它四处奔波吗?”

说完,刘恒郑重下令,将千里马退还进献者,为对方报销往返路费。他还特意下了一道诏书:“从今往后,朕不接受进贡,全国上下,谁都不要再给朕进贡。”

这道诏书对饱受苦难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在大灾之年,百姓想要活下去已经要倾尽全力了,若还要被官员搜刮,将最好的东西都进贡给皇帝,无疑是雪上加霜。刘恒的这一举措,深得民心!

3.

作为一国之君,刘恒本可以尽享荣华,为所欲为,可他却能在灾难面前克制欲望,自我约束,减轻民众负担,这样的自律和担当,着实令人钦佩。

在刘恒的示范和带动下,西汉的达官显贵们纷纷效仿,改变了以往以汗血宝马、金银器皿来彰显身份的奢靡之风,开始崇尚节俭。

这种社会风气的转变,大大减轻了民众的生存压力,为西汉王朝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 “文景之治” 的繁荣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文帝能以一匹马为契机,巧妙地引导社会思潮的转变,其智慧与格局,还真是不一般。

你怎样看待刘恒?欢迎留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