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春秋五霸之中,楚国占了一席之地。而将楚国推向霸主之位的,正是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然而,楚庄王能够开创如此霸业,离不开一位历史名臣的辅佐,他就是楚国贤相、治水专家孙叔敖。
孙叔敖在历史上享有至高评价,他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孙叔敖举于海”的主人公,是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中称赞的“循吏第一人”,更是毛主席口中“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为什么童年落魄的孙叔敖能拥有如此夺目的人生光环?他又为什么仅仅活了38岁,便结束了自己璀璨的一生呢?

孙叔敖姓芈,名敖,出身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蒍贾曾担任楚国司马,为楚庄王化解过饥荒和内乱危机,深受器重。
然而,好景不长,蒍贾被楚国宰相斗越椒谋害,惨遭杀戮。孙叔敖和母亲为避祸,不得不逃到水域之乡云梦泽,靠种地来维持生计。
从“富家公子”沦为“草根人士”,说孙叔敖的内心毫无波澜,当然是不可能的。但他却能够迅速调整心态,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更加积极勇敢的人。
一次,孙叔敖在田间劳作时遇到了一条两头蛇。按照楚国的迷信说法,见到两头蛇的人必然活不长。
怎么办?难道任由这条蛇肆意伤害人畜吗?孙叔敖一咬牙一跺脚,抄起一根木棍便向两头蛇打去。
两头蛇没想到这个小小少年竟敢打自己,瞬间昂起头吐着信子,凶狠地盯着孙叔敖。
孙叔敖毫不怯懦,他一脚踢在蛇头上,连着朝蛇的身体连打三棍,一直到把蛇打死,深埋地下。
回到家后,孙叔敖想到与蛇搏斗的危险,后怕地哭了起来。母亲却连连夸赞他:“你做得对!老天会保佑你的!”
这之后,孙叔敖的斗志更加昂扬,他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勤学苦读上,学业突飞猛进,才名远播。

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楚庄王在平定斗椒之乱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网罗人才。
宰相虞丘子经过微服私访,认定孙叔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才,便将他推荐给了楚庄王。
楚庄王与孙叔敖见面后,被他的独到见解和高超谋略所折服,当场决定让他执掌国政。
孙叔敖受宠若惊,连连拒绝说:“我出身低微,没有实际管理经验,一来就手掌大权,怎么可能让大家信服呢?还是让我从基层做起吧。”
楚庄王不以为然:“谁说没有经验就不能担当大任的?”于是公元前601年,孙叔敖便以令尹(宰相)之职,走上了楚国政坛。
刚一上任,孙叔敖就遇上了一个大难题: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宰相虞丘子,家里有人犯事儿了。
孙叔敖纠结不已,按法律判吧,对不起虞丘子的恩情;网开一面吧,又对不起民众和自己的良心。
最终,孙叔敖依照法律判了虞丘子的家人死罪,也因此被很多人诋毁为“忘恩负义之徒”。
好在虞丘子并未介怀,还主动对楚庄王说:“孙叔敖执法公正,不徇私舞弊,他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君子!”
楚庄王闻言大喜,从此对孙叔敖更加倚重。
孙叔敖并没有因为楚王的信任而自鸣得意,他乘坐简陋的马车,穿着粗布衣裳,日夜操劳国事,辅佐楚庄王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发展生产、降低赋税。
他更为楚国发展的致命难题而忧心忡忡。

原来,比起中原的诸侯国来,楚国有一个巨大的危机:天灾。
尤其是楚国最主要的经济区江汉平原,那几乎是无年不灾——不是闹水灾,就是闹旱灾。
连年的自然灾害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更激化了楚国的内部矛盾,拖了楚国对外征战的后腿。
怎么办呢?孙叔敖临危受命,出任起水利工程的“大主管”来。
他先是亲自勘察地形,确定了“巧借地势之力,筑堤束水”的总方针。
接着又凭借有限的人力、匮乏的资金和落后的技术,倾尽家财,穷尽智慧,历时三载,建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型运河工程——芍陂。
芍陂比后台享誉盛名的都江堰、郑国渠要早300多年,因为有这一水利工程的存在,楚国的10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从此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历史,经济发展一日千里,霸业基础由此奠定。

虽然为楚国发展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孙叔敖的仕途之路却并不平坦。
他曾经三次被贬谪,三次被起用,经历十分曲折。
但他却能做到上位不喜、不傲,丢位不恨、不忧,极大地遵从了原则和本心。
不仅如此,面对楚庄王主动赐给他封地的好意,他竟能毫不动心,婉拒道:“感谢大王爱护!可惜我的儿子资质太差,无能力伺候大王,就让他回家种地吧!”
38岁这年,孙叔敖因为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
由于在任时过分清正廉洁,也未要封地,他的子孙后代不得不重回家乡,依靠种地、打柴来维持生计,可谓“一夜回到解放前”。
楚庄王听说后心生不忍,主动将孙叔敖的儿子孙安招致朝堂,封了四百户给他,孙家的子孙后代这才摆脱了世代务农的命运。
纵观孙叔敖的一生,的确无愧于“贤臣”这一称谓。
他的才干和心胸都达到了至高的境界,符合范仲淹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行事风范,留下“循吏第一人”的千古美名,可谓实至名归。
漫漫人生路,考验万万千。愿我们能学习孙叔敖的人生态度,无论经历低谷还是高峰,始终笑对风雨,随心而行。
你怎么看待孙叔敖?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