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天说和天圆地方说,是中国古代两种重要的宇宙观。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是蛋壳,地是蛋黄,天包着地,就像蛋壳包裹着蛋黄一样。
天圆地方说则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个盖子一样覆盖在上方,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一样平铺在下面,天和地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平面结构,天与地之间有八根柱子支撑着。
相比较来说,浑天说能够较好地解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天文现象,是相对比较科学的一种对宇宙的认知方式。
可是上下五千年盘点下来,大多数古人居然更愿意信奉“天圆地方说”,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浑天说,必须要提及浑天说的两位代表人物——落下闳和张衡。
落下闳是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他制造了浑天仪,为浑天说的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观测工具支撑,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天体的运行轨迹。
他还参与制定了《太初历》,确立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对后世历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由于出身寒微,落下闳的技术和理论都被人瞧不起,名气也不算大。
张衡则是东汉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浑天说,著有《灵宪》《浑天仪注》等重要天文学著作。
他明确指出,地球孤独地悬浮在天里,地球之所以能悬浮,是因为天的表里都有水,天和地各自都乘着水,被气推动。
他还对月食等天文现象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认为月亮本身不会发光,看着像发光,是因为折射了太阳的光。月食则是因为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被地球遮蔽了日光而形成的暗虚。
“当日之冲,光常不合,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张衡《灵宪》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张衡认真改进了浑天仪。改版后的浑天仪可以准确地演示天体的运行,是浑天说理论的直观体现,对浑天说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浑天说相比,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观之一的“天圆地方说”多多少少显得有那么一些幼稚。
天圆地方说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古代的许多文献如《周礼》《大戴礼记》等中都有相关记载。
西周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商高对天圆地方说进行了明确表述,他提出“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为“天圆地方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几百年后,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天圆地方说”提出了异议。他指出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天就无法完全遮盖住大地的四角啊。
为了保住“天圆地方说”的权威地位,盖天家们对“天圆地方说”进行了改良:
“天像盖笠,地法覆盘”——《周髀算经》。
也就是天像个盖子,地是和天平行的一个弧,像是倒扣的盘子的意思。
但这种诠释并没有遮掩盖天说的短板,因为盖天说始终无法很好地解释日月星辰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高度变化以及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现象。解释天象,还是得靠浑天说。
此后几百年,浑天说和盖天说的拥趸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骂战,谁也不服谁。这些拥趸中,西汉学者扬雄是一个典型代表。
扬雄先是支持天圆地方说,后来经过一次次的辩论和测验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加入了浑天说的阵营。
他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在《难盖天下事》里,对盖天说进行了猛烈的炮轰,揭示了盖天说的不合理之处。
在扬雄的带动下,浑天说得到了大量学者的认可,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中国人天地观的主流。
但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了变数。几百年后,天圆地方说竟然又夺回了主流地位。

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后反而取代了先进呢?主要还是在于统治者的引导。
首先应为此事负起责任的是梁武帝萧衍。萧衍笃信佛教,热衷于和天竺来的僧人聊天。当他从天竺僧人口中听闻天圆地方说后,深表赞同,并专门下令让学者为盖天说著书立说,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盖天说的传播。
之后随着南北朝结束,隋唐统一,浑天说的声音再度盖过了盖天说。
到了宋代,由于生活稳定,文化科技蓬勃发展,科学家们甚至提出了“地在气中”的先进观点,这种认知,已经无限接近宇宙的真相。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元代统治者来自游牧民族,文化科技传承出现了断层,人们对天地的认识又重新回到了“天圆地方”的范畴。
明清两代,虽然引入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但是在天文研究上并没有什么突破和建树。老百姓对西方论证的“天地是圆球”的研究成果也极为排斥,科技发展到了严重停滞的状态中。
统治者之所以如此反对浑天说,大力提倡天圆地方说,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身的统治需要。
对于“天地日月”这种神秘又遥不可及的高端事物,统治者还是希望老百姓能保持敬畏和恐惧的态度,不希望大家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洞悉更多的真相。
比如在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就专门出台过规定: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也就是凡私自学习天文历法的,要被流放、充军;制造、发明新历法的,要被砍脑袋。
多荒谬,一个不偷不抢,依法纳税,清白度日的平头百姓,就因为喜欢读点儿天文学的书,喜欢搞点儿发明研究,居然跟死刑犯一个待遇,试问谁还敢研究天文学?天文学又怎么可能继续发展和传播呢?
老百姓对天文的认知水平越来越落后,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对古人较低的科研水平嗤之以鼻,仿佛他们天生都是愚钝、懒惰的。
殊不知古代的科技没能持续发展,并不全古人不努力的缘故。
人类的进步、技术的革新,绝非个人之力能够达成,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潮的熏陶,才是推动人类在科技发展道路上前行的关键因素。
我们切不可脱离时代背景,单纯强调个人的努力和贡献。
你怎么看待此事呢?欢迎留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