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门当户对,那么苏轼又找了“谁”做亲家呢?(下)

梨白谈文化 2024-08-26 13:38:36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书接上回。。。。。。

这次苏轼给自己找的姻亲正是对他有着知遇之恩和提携之恩的老师欧阳修,苏迨的夫人是欧阳修的孙女,欧阳棐之女。

《宋史》记载,欧阳棐是欧阳修的第二个孩子,光览强记,能文辞。

因为欧阳修的关系,欧阳棐“用荫”做了秘书省正字,宋英宗治平四年,他中进士乙科,外调陈州,以父亲欧阳修老了要侍奉为由不仕。

等着欧阳修真的去死之后,欧阳棐代草了遗表,宋神宗读了之后爱不释手,以为是欧阳修写的。

服丧之后,欧阳棐开启了外地任职的仕途生活,后知襄州。

欧阳棐也是一个正直的人,之前我们在写曾布和他的夫人北宋才女魏玩的时候就提到过魏玩的弟弟魏泰,虽有才华,但是品德缺失。

曾布执政期间,魏泰在襄州俨然一个土皇帝,占用公私田地、强买强卖、鱼肉乡里,在一次占用土地的时候被欧阳棐拒绝,魏泰怀恨在心。

他在姐夫曾布那里告了黑状,曾布也没有念欧阳修是哥哥曾巩老师的情谊,就把欧阳棐弄去滁州,后又给罢除了。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欧阳棐是一个很正直的人。

元符末年,欧阳棐又开始做官,到了蔡州。蔡州地少赋税重,之前没人上报此事,欧阳棐上书朝廷,为民请命,朝廷就减轻了蔡州的税赋,小欧绝对是个务实又敢于直言的人。

《宋史》中没有记载欧阳棐是否参与了新党当中一事,但在最后的时候提及他因党籍影响被罢官,之后就去世了。

梨白猜想他应该也和苏轼还有吕陶一样是反对变法的,可能不是全面否定,但也绝对不是支持。

苏轼为苏迨结这门亲肯定也有欧阳修的关系,但绝对也如上文中我们提及的一样,他是认准了欧阳棐或者说欧阳家族和自己一家三观是契合的,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三苏是说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但其实在历史上还有四苏的说法,多的这一“苏”就是苏轼的小儿子苏过,也被人称为“小坡”。

在《宋史》中,苏过是有传记的(附在苏轼传记之后),他无疑是有才华的,但在一个有才华的父亲面前,苏过最被世人称道的反倒是他的孝顺。

在苏轼二到杭州做官的时候,苏过十九岁,中了两浙路的举人,只可惜没有通过吏部的考试。元祐七年,因着苏轼做了兵部尚书,苏过做了右承务郎。

当然,大家也知道苏轼家好日子没过几天,就又随着朝廷局势被贬了,这次苏轼直接被贬去了惠州,更远的地方还到了儋州。

长兄苏迈是苏家第三代人中第一个出仕的人,还有大后方要顾,二兄苏迨自身就体弱,所以跟着南下贬谪路的“艰巨”任务就交给了苏过,他是陪伴父亲苏轼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

上面我们就提过了,苏轼是一个好父亲,苏过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小坡”就是因为苏轼长时间的教化和关爱,当然,反之,苏过的陪伴也使得苏轼在接二连三的贬谪生涯中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苏过陪伴苏轼到过密州、徐州、湖州,也到过黄州、惠州、儋州,这其中也离不开妻子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两人分居异地时间长达七八年。

绍圣四年,苏轼的长子苏迈带着两房家人到惠州的时候,苏过才得以和妻儿相聚两个多月,后又随着父亲苏轼渡海苦居,又过了三年,妻子范氏才渡海和苏过相见。

人生又有几个七八年呢?!苏过孝顺被传颂,成全了苏过孝顺的妻子范氏更应该被传颂啊。

下面咱就说说苏轼给自己找的第三个亲家,范镇。

苏轼和苏辙两人都是在进京参加科举之前就成亲的,父母给找的都是知根知底的当地人。上文中苏迈的老丈人吕陶是成都人,而苏轼为小儿子苏过求的妻子范氏也是成都人,父亲则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范镇。

范镇曾经和欧阳修、宋祁编纂《新唐书》,在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分别指的是范镇、范祖禹、范冲,三人均是华阳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人。

范镇宋仁宗宝元元年举进士第一,这是个状元,在宋仁宗时曾,知谏院,以直言敢谏闻名,担任过此职位的还有咱们耳熟能详的包大人,大家可以参考得知范镇的脾气秉性。

宋仁宗有三子均夭折,尽管早就就从宗室选了备胎,却迟迟不肯死心,可见这个问题是宋仁宗的逆鳞。

然后在古代迟迟不立储君那是动摇国本的,何况宋仁宗还患有头疾,所以范镇就多次当着宋仁宗的面说到请立太子的事情,“面陈恳切,至泣下”。

据《宋史》不完全统计,范镇曾经前后十九次上章,希望宋仁宗能够立太子,待命百余日,以至于须发全白,看吧,这就是宋朝的文臣。

来了,下面我们说一下范镇为什么会把女儿嫁给苏过,愿意和比自己小近四十岁的苏轼称为亲家。

首先咱们还是说,两个人是老乡,这在古代也是很重要的,地缘地理上自带的亲切感;再来范镇和苏轼的老师欧阳修是好友,本身也是状元,所以对于才华横溢的苏轼应该是非常欣赏的;最后,苏轼和范镇家族的三观是相合的,他们在政见方面也大体一致。

在变法方面,范镇支持司马光的政见,和王安石不合,认为青苗法扰民,直言变法是残民之术,后来他干脆不做官了。

《宋史》记载,“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范镇的墓志铭是苏轼写的,他称赞这位前辈和亲家,“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以上就是苏轼给三个儿子找的亲家了,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于亲家的选择还是更加倾向于老乡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三观合,他的三位亲家都是很正直的人,且和他政见相同,也因为这样,他们的子女才能在苏轼起起伏伏的仕途生涯中守望相助,兄友弟恭。

今天的小文就分享到这里了,欢迎大家关注、转发,也期待大家在评论区留下“足迹”。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0 阅读:5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