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儿子“小坡”苏过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梨白谈文化 2024-09-11 12:56:51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今天不讲宋朝诡案,不说淫僧、妖帽,继续借苏东坡的“风”,说说他的儿子“小坡”,苏过。

在开始正文之前咱们说一个事,这个苏轼他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就是苏轼,大家不用笑,也不用不好意思,确实有人不知道,咱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大家都喜欢喊他苏东坡,当然这也与一些列“东坡”美食的发扬光大有关系,比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等等,小伙伴,你爱吃啥啊?

比起要被姑娘们的嫁妆还有惹祸的哥哥类似的苏辙,苏轼有三个大儿子,其实是四个,只不过侍妾王朝云和苏轼唯一的一个孩子最终夭折了。

《苏过传》附在《苏轼传》之后,是他三子中唯一有传记的孩子,苏过也是陪伴苏轼最长时间的孩子,父子关系非常好。

苏过在画《枯木竹石图》时,苏轼在一旁观看,评价道:“老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

这里的老可是苏轼的好友,以画竹子出名的文同,梨白很喜欢他的号,笑笑先生,也叫笑笑居士。

好了,言归正传,梨白除了喜欢苏轼的没心没肺就是喜欢他对孩子们无条件的支持和赞赏,所以小坡才能继承了父亲天生乐观的心态还有才能。

为什么说苏轼和小儿子的关系更为紧密呢?

因为苏过作为幼子几乎陪伴父亲苏轼跑了全程贬谪路。这倒不是说苏轼的长子苏迈还有二子苏迨不孝顺,实在是情况不允许。

苏迈是苏轼的长子,也是苏家第三代里入仕途的第一人,他要做官还要作为家庭顶梁柱,在经济物质方面支持父亲和弟弟们;苏迨和苏过是一母同胞,但是从小身体不好,还在寺庙出嫁寄养过一段时间,老父亲苏轼太作,被贬的地方也是越来越偏,苏迨要是跟着估计半路上命就交待了,所以就只能是苏过陪着老父亲苏轼。

密州、徐州、湖州,苏过在,他也见证了苏轼一生中最大的坎乌台诗案,后来苏过又跟着父亲去了黄州、惠州、儋州,所以很多人都言他至纯至孝。

苏轼再乐观,一贬再贬心中难免有烦闷,这时苏过就成为了苏轼的精神支柱之一,父子俩谈天说地,也因此苏过从苏轼那里汲取了文学、书画方面的知识,当时的人就评价苏家三代三子的才华,“苏家三虎,季虎最怒”!

《宋史》记载,在苏轼任职杭州期间,苏过年十九,和祖父苏洵科举作诗很困难不一样的是,苏过以诗赋解两浙路。

不过比起长兄苏迈,苏过的科举之路不算顺利,参加礼部考试的时候没有过关,最后走的是荫补的路子。

然后苏轼和苏辙的仕途都一波三折,就更不用说在父亲、叔父庇佑下做官的苏过,除了随着父亲苏轼回京任兵部尚书的时候短暂任职过右乘务郎,后被罢官。

再说回来,既然提到了小坡的诗词,那咱们就放一首《雨中游柳溪呈志康诸公》,好不好咱也不懂,主要是差点看成了竹杖芒鞋轻似马了,所以小坡还是有老坡之风的。

脱我芒鞋与杖藜,强随车盖著荷衣。青山绿水苦相唤,细雨斜风不忍归。

幸有琉璃倾琥珀,何妨粉黛湿珠玑。潇湘起我江湖兴,只恐扁舟明日非。

《宋史》独在《苏轼传》后附了小坡的传记,大约也是因为苏过孝顺,陪着父亲竹杖芒鞋走过了一程又一程。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死在了苏轼回到开封城的那两年,他的爱妾王朝云死在了惠州,只有小儿子苏过“谪知英州,贬惠州,迁儋耳,渐徙廉、永,独过侍之。”

苏轼被贬的地方越来越远,没有女眷的打理,侍奉苏轼生活的重担就都落在了苏过身上,“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

便是这样,苏过还是想着给父亲苏轼过生日,也曾留下《大人生日》让大家体会到了苏轼和儿子之间的互动就如寻常人家一般温情,甚至还要比一般人家更温情。

苏过用细腻的心思安慰着父亲苏轼因为一贬再贬起起伏伏的心,“一封已责被敷天,十万饥民粥与饘。不待丹砂锡难老,自凭阴德享长年。寿絛固已占黄发,珠火还应养寸田。况是玉皇香案吏,御风骑气本泠然”。

苏过对苏轼是有崇拜之心的,认为苏轼尽管一朝被贬,但是在任上做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好事,就冲这他的父亲也会长寿,看看,这小嘴多会安慰了。

对于苏轼的生日即便是在当时不怎么发达的海南,苏过还是很重视,即便是吃不了什么好的,却也为了给苏轼祝寿写了一系列的《大人生日》诗词。

也正是因为有了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的经历,苏过对于做官这事儿是淡泊的,甚至是看轻仕途的。

也是,苏轼这个被宋仁宗称为给子孙后代找的“太平宰相”就没过过几天好日子。梨白之前写过关于苏轼“发明”的菜肴,其中《山家清供》中被林逋形容为“清白且可爱”的骊塘羹。

这道只用白菜和萝卜做的佳肴其实就是苏过在苏轼苦难的贬谪生涯中没条件也要给父亲创作条件做的菜肴,让苏轼印象深刻。

苏轼笔下的“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我亦困诗酒,去道愈茫渺”大概就是他和苏过两个人最真实的写照。

所以这样生活环境中的苏过也有自己想要过的日子,“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柴虎狞”,也会想念和哥哥们一起的日子,“忆昔居大梁,共结慈命吕。晨窗惟六人,夜榻到三鼓。”

别说,苏过的这首诗让我想起了苏轼初入仕途的时候给苏轼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晚年能够一个屋子聊天,一个屋子听雨、聊天“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由此可见苏轼的处事和生活态度是影响到了苏过的,当然,梨白觉得也是互相影响的。

苏过对于苏轼的孝顺得到了《宋史》的承认,还得到了叔父苏辙的肯定,每每说起孝顺,苏辙就会说起苏过来教育家中的子弟。

苏轼对于三个儿子是有规划的,自小跟在他身边的苏过就是“承才”,所以他着重教授苏过诗文创作,也因此苏过留下了《飓风赋》、《萧何论》、《论海南黎事书》等文章,颇有“老坡”风采。

《宋史》记载了苏辙对于这个侄子的评价,“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宋徽宗即位之后,苏家人得以短暂团聚,然建中靖国元年,苏轼的身体情况急转几下,坦然化去,第二年,苏过扶灵柩北上,按照苏轼所愿,和其母亲安葬到了汝州郏城。

作为陪伴苏轼时间最长的儿子,苏过的心情一定是最复杂的,也因此在守孝期间留下了《北山杂诗》十首来表达追思父亲和阴阳两隔的心情。

苏过,字叔党,为父亲守孝之后便跟随家人一起住到了颍川,完成父亲苏轼想要和叔父苏辙比邻而居的愿望。彼时,苏过“营湖阴水竹数亩,名曰‘小斜川’,字号斜川居士”,终日读书作画,留有《斜川集》,是苏门继承的灵魂人物,陆游还曾赞他“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

再之后,随着兄长苏迈做了嘉禾县令,笼罩在苏氏家族头上的元祐党籍阴影开始慢慢淡化,苏过也先后任职我们上面所说的太远府税、郾城智贤等等,最后在宣和五年的时候在镇阳去世。

关于“小坡”苏过我们今天就先写到这里,欢迎小伙伴们的转赞评,爱大家哦~

(文中所有图片来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

0 阅读:10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