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里的清明节,天朗气清,万物可爱

梨白谈文化 2024-04-12 22:05:19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拍摄于浙江湖州南浔

天朗气清,万物可爱,小伙伴们,又是一年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们中国人缅怀先人的重要节日,也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所以这个清明假期你是回老家了,还是出门踏青了呢?可以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足迹”,和大家分享你的清明假期哦~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由来以及一些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化俗为雅,穿梭在唐诗宋词中,寻找天朗气清、万物可爱的清明节。

拍摄于浙江省湖州南浔古镇

所以小伙伴们,若是说到清明节,脑海里的第一首诗是什么呢?您先别说,我憋不住,赶紧先说说我脑海中一下子就能想到的清明诗词,那必须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不知道小伙伴那里的天气如何,今天的杭城最高温度差点就30℃了,当很多小伙伴计划清明出游时,一打开天气预报,那真是很“复杂”。

太阳时隐时现,天气情况不明,强对流天气时不时串门,总体看上去就应了杜牧这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整个假期看天气是有点“泡汤”了。

阴雨绵绵,又遇到出城祭祀祖先、缅怀亲人的路人,连带着诗人的心情都不怎么好了。

一边走,一边伤心,衣衫还尽湿,杜牧当下能想到的就是喝一壶,既取暖又消愁。

天朗气清,万物可爱,不允许有一个人独自消愁,路上的牧童热心可爱,童声童语为杜牧指向了远处的杏花村。

清明正值杏花开放,顺着牧童的手指遥望,花在枝头,酒旗飘飘,诗人一扫刚才的颓废心头,马上就融入生动又可爱的春天花卷。

所以朋友们,你感受到窗外有鸟鸣,枝头有春光了吗?

读完杜牧的清明,我们再来一探孟浩然的《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这个节日的“主题”就预示着人们要在缅怀亲人的哀思和天朗气清的可爱之间摇摆不定,亲人要思念,春光也不能辜负。

“清明”两字就好像是人们情绪的开关,当京都又到了一年一度重视的清明节时,忧思和想念就袭上心头。

马车在路上繁忙地行驶,就是不知道大家是去祭奠亲人还是去看城外东郊已经被春风吹绿的柳树,当然这也不矛盾。

落花飞舞,草长莺飞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真的就又是一年春。

即便外头是一片春意盎然,但清明节气之下独坐空堂回忆往昔,心头空空落,也只能以茶代酒聊以慰藉了。

在绝美春光和“emo”中来不及切换的又何止是孟浩然啊,还有乐天居士白居易,他的清明是独徘徊的。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和前两位诗人不一样的是,白居易的这首诗是清明的晚上。

因着已经是春天,清明夜晚的“好风”习习,月色朦胧,在月光的氤氲下,白居易至于回廊中,看着刺史家的碧青台阶和红色栏杆。

远处的丝竹管弦音乐声犹在耳边,白居易一个人,也许拿着酒杯在刺史家中回旋的走廊中走走停停,默默欣赏院中盛开的花朵。

所以,小伙伴,你么觉得白居易在想什么呢?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这是韦应物韦苏州的一首《清明日忆诸弟》,一句“开襟一忻然”已经让人感受到了韦应物和弟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他对他们的想念。

这首诗梨白分享的原因还因为里面有几处关于寒食、清明节的习俗。

上一篇小文我们已经讲了,寒食和清明是两个节日,寒食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寒食过后的第三天则是清明节。

但是由于这两个节日很是相近,所以很多习俗在历史的变化中慢慢就“通用”了,彼时寒食节是冬至和元旦(初一)外的第三大节日,而现在我们主要过的就是清明节。

韦应物这首诗中提到了“冷食”,这是寒食节的习俗,寒食不开火,主流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小伙伴们可以翻看梨白之前写的关于清明小文的分享,从里面就能找到答案。

杏粥、榆羹则都是寒食和清明期间的“特定”美食,韦应物借用这种在节日用每家每户都做、都烹饪的美食来表达对故乡和弟弟们的想念。

肯能他想到了某一年,一家老小在寒食和清明节假期的时候都聚在了一起,喝着杏粥、榆羹,现如今则只有他一个人了,热闹到凄凉,各种情感大家自行体会吧。

看完唐朝诗人们的清明节,我们再来看看骨子里都流淌着高雅气质的宋朝诗人又是怎么写清明的呢?

咱们先来一首晏殊《蝶恋花·六曲阑干偎碧树》,这首诗词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写了清明前后的春景画卷,梨白非常喜欢那句,“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这首诗词并不难理解,甚至多读几遍后闭上眼睛,一幅清明雨,杨柳清风红杏开的画卷就展开了,所以小伙伴们可以自行品读。

下面咱们分享一首北宋名臣王禹偁早期的一首诗词,《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本诗的开头就点明乐王禹偁创作这首诗词时的时间和背景,无花无酒过清明,这是他在早年还未考取进士前在家刻苦读书时的某个清明节所作。

很明显,这和上文中晏殊看到的清明节是不一样的,所以古代的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也不是全然不对的,做了什么样的人看到的事物和风景自然都不是一样的。

不过十年寒窗苦读哪里就是那么容易,且王禹偁出身贫寒,出身农家,三十岁方举进士,又何止是十年寒窗。

所以他的清明节索然无味犹如行走在山野中的和尚,孤寂、凄凉。

“新火”也是寒食节特定事物,因为寒食节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禁火,寒食之后需要重新钻取榆柳之木,所得火种就是新火。

连新火都要乞,可见王禹偁早年生活确实穷困潦倒,但是想要摆脱这种无谓的烦恼和潦倒的生活只能晓窗分与读书灯。

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到这首诗倒是“独辟蹊径”,没有春光,没有清明,没有缅怀,有的就是无奈的生活和给自己画下的未来,小伙伴们,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所以往前大胆走,不回头。

看到了王禹偁不一样的清明,咱们再来读一读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寒食是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日,清明又是寒食后第三日,上巳节则是三月初三,一年好时光给他三占全了,最妙的还是欧阳修在这个时候在西湖。

人间最美的是四月天,但欧阳修和梨白一个想法,三月的西湖风光正好,一眼望去,尽是繁华景象。

拥挤的湖边马车相互争道,一辆有着红色轮子金丝花纹的马车自翠绿的垂柳下穿行而过,真有意思,寻常看惯了的马车在垂柳之下经过居然就像是自然的衣服话。

日暮时分,欧阳修的“酒局”散了,他和朋友们相携离去。大家喝得都很尽兴,醒的醒、醉的醉,一时之间喧哗无比。

即便是日头已经要下山了,西湖的游人们也还是连成一串,渐行渐远,道路弯转,人群也因此歪斜变化,当然也和欧阳相公喝了酒有关系。

西湖春景奈何天,走了一路,喧哗了一路,从堤岸到城头,言路开满了鲜花。

欧阳修和苏轼两人都曾因为各种原因出京到了杭州,既然说到了欧阳修的微醺清明,醉美西湖,我们就绕不开他的学生苏轼的清明节了。

《虞美人·深深庭院清明过》

宋朝·苏轼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拚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场景下读这首词先是想到了独自在刺史府上徘徊的白居易,巧合的是白居易还是苏东坡最喜欢的人,再读又读出了几分李易安的词情。

这首诗写得还是比较直白的,小伙伴们可以多读几遍,自行鉴赏。

今天无论如何是要凑一个“师徒局”了,欧阳修的学生是苏轼,苏轼的学生中被其因为知己,和他被称为“苏黄”的就是黄庭坚,在这里插一嘴,王禹偁的学问是欧阳修一直仰慕的。

好了,言归正传,最后我们以黄庭坚的《清明》结束今天的小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梨白本人很喜欢黄庭坚,之前也浅浅分享过他的生平和他的爱好,黄庭坚很有才,是苏轼都很想要结交的小辈,在诗词、书法、香道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当然梨白最喜欢的还是他的通透以及永远只做自己,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梨白首页搜索黄庭坚。

清明时节,桃红柳绿李花小,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天野生却也有长满杂草的坟堆让人感到凄凉。

这事儿就是如果没有对比,可能就只感觉凄凉,生机勃勃之下一片坟墓,那真的不止凄凉,那是苍凉。

春雷滚滚万物生,冬眠中的蛇虫鼠蚁蛟龙都被惊醒;春雨滋润大地,氤氲之下草木都变得更加翠绿柔美。

清明节拍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

古代有齐人出入坟墓之间乞讨偷盗祭品向妻妾炫耀,也有介子推十九年跟着公子重耳逃亡,割大腿肉给公子充饥,不求功名最后被烧死山中。

不管是贤者还是平庸之辈,千年之后又有谁知道呢,不过是留下滋养蓬蒿草的一丘黄土罢了,这又是今天我们鉴赏清明诗词的另一个角度了。

今天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就和小伙伴们分享到这里了,最后扣个题,天朗气清,万物清明,小伙伴们踏青注意天气变化~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0 阅读:0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