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史书、诗词里那些平实微小又感人至深的“情”(一)

梨白谈文化 2025-03-30 11:38:34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怎么突然间想到写宋朝史书、诗词里那些渺小又感人至深的句子的呢?

那是因为在写,梨白看到了《宋史》上一句话,突然就哭得稀里哗啦,然后就深切感受到有的句子可能没有华丽的辞藻,放在整篇文章或者诗词里存在感不强,平实又渺小,但一读到它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了下来,一琢磨,哦,是一种蕴含平静感的感人至深,再细细回味爆泪!

宋祁一共有十四子,去世之前还有两个因为年龄小尚未考取功名,没有谋生的手段,他就将此二人托付给了兄长宋庠。

他说:“莒公(宋庠)在,若等不孤矣”。

嗯,梨白就是因为这句哭得稀里哗啦。宋庠和宋祁是一对兄弟,《宋史》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兄弟俩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掌政的还是宋仁宗的养母章献太后。

礼部呈上来的进士成绩,兄长宋庠是第三名,弟弟宋祁是第一名,但考虑到长幼尊卑,章献太后还是将状元给了兄长宋庠,弟弟宋祁得了第十名,所以宋家兄弟又有一门双状元之称。

宋庠为人稳重,还有点古板,宋祁则擅长议论,每每遇到国家大事儿,都有真知灼见产出,比如大家历史书的“三冗三费”就是宋祁提出来的。

宋庠官至宰相,因为变法被贬出京,对变法有积极态度的宋祁因为兄长也被贬出京。

变法失败,两人又都回京,宋祁天生乐观不羁,是当时风流士大夫的代表人物,畜养歌姬,风流韵事传遍街巷。

兄长宋祁就耳提面命教育他,问他是不是忘记了当年吃糠咽菜考科举的时候,弟弟宋祁反问,我们那般努力不就是为了今天吗?

由此可以看出两人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人。

兄弟俩这一生互相影响,荣辱与共,宋祁的儿子卷入一桩贪污案被贬。

但即使就是这样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弟弟宋祁在临去世之前没有将两个小儿子托付给其余十二个成年的孩子,而是托付给了哥哥。

在宋祁看来,他的兄长和他是一样的,父亲不在,大伯就是父亲,这样孩子们就不是孤儿。

再来一遍:“若等兄弟十四人,惟二孺儿未仕,以此诿莒公。莒公在,若等不孤矣”。

这不就是感人至深的手足情吗?

既然说到了宋朝的兄弟情,怎么能不说说一辈子都在“捞”哥哥和“捞”哥哥路上的苏辙还有他的好哥哥苏轼?

两人的性格相较于宋庠、宋祁两兄弟,刚好对调,苏辙比较稳重,苏轼则是那个性子张扬、管不住嘴,让弟弟不停上折子要求不做官也要哥哥的那个人。

这两兄弟感人至深的语句那可就太多了,苏轼向弟弟表白兄弟情的诗词真是太多了,这在现在都是不多见,大家想想上一次对父母或者兄弟姐妹说“我爱你”是什么时候呢?

咱们来看看苏轼对苏辙那些感人至深的表白和弟弟苏辙的回应。

嘉佑六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参加了宋朝选拔非常之才的制科考试,苏轼成绩是“百年第一”,被授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苏辙因为言语犀利,剑走偏锋,成绩一波三折,干脆辞官不受,在京城照顾老爸苏洵。

兄弟俩面临了人生第一次分离,苏辙出城送哥哥一程又一程,直接送到了离着开封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苏轼作《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其中“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梨白读了皆是眼眶一红。

不是说吗,别人都只问你走得远不远,只有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关心你穿得暖不暖,关心你回程和寒灯相对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曾经的誓言?“我们”又什么时候能够在一起相对而眠,一起听萧瑟夜雨?

去了陕西的苏轼又给弟弟苏辙写信唱和诗词,他说“吾从天下士,莫如与子欢”。

“我结交了那么多的天下文人,但是都没有和你一起的时候快乐”,这不就是最感人至深的“表白”吗?

梨白最喜欢的还是苏轼写的《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中的那句“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类似的还有苏轼在《送李公则》的那句“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轼也不免俗,每到中秋,我们都会说上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这一句实际上就是苏轼写给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的。

苏辙虽然稳重,但对于兄长苏轼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回应的。

熙宁十年,苏辙改任著作郎,随南京留守上任,此时苏轼准备知徐州,两兄弟终于在澶濮相见,苏辙送哥哥去徐州,并且在徐州留了一百多天,哥俩终于又像童年一样过了一段形影不离的日子。

苏辙突然就想起了小时候读韦应物的那句“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由此做了两首诗,希望能够和哥哥早退休,能够过上床对床,一起听风雨聊天的日子,于是就有了“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苏轼因为管不住嘴,乌台诗案发,就在他关在大狱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还是给弟弟留了诗,其中“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谁读谁不眼圈红啊!

据说宋神宗也是因为这句感慨苏轼、苏辙两兄弟感情之深,“就坡下驴”,给了苏轼生的机会,当然到底怎么回事大家都知道。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北上常州去世,卒年六十五岁,苏辙悲痛不已。

临死之前,苏轼表示最大的遗憾,“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

苏辙在给哥哥苏轼的墓志铭中回应了若干年前乌台诗案中苏轼的那句“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他说,“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宋史》也对这对兄弟的手足情做出了评价,“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说完兄弟情,我们再来说说职场感悟。

吕夷简和范仲淹都是北宋名相,宋仁宗执政初期,这两人是朝中新旧力量的代表。

废皇后郭氏是两人的第一次过招,姜是老的辣,范仲淹出京;而后,范仲淹回京,上《百官图》直言吕夷简把持朝政,任人唯亲,结党营私,吕夷简回他“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这一战两人谁都没赢,相继出京,不过老吕比老范先回了京城。

西夏李元昊称帝,吕夷简不计前嫌,上奏宋仁宗希望他能把范仲淹喊回来;又在战争期间,范仲淹和李元昊有私人信件往来,宋庠觉得“范仲淹当斩”时保下范仲淹;庆历三年吕夷简致仕,在宋仁宗提及他的后继人选时他力荐范仲淹,彼时的大宋士大夫还是风骨犹存的。

听闻吕夷简去世,范仲淹的一段话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悲痛,就是那句“得公遗书,适在边土,就哭不逮,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

“追想无穷,心存目断,千里悲风”,两人互相针对半生,终于在一人去世之后,另一人再回首,只觉得“千里悲风”,无限感慨!

宋朝史书、诗词里那些平实微小又感人至深的“情”还有很多,比如有君臣之间的知遇之情,也有朋友、知己情,有感天动地的夫妻情等等,又怎么是一时半会能够写完的呢?

所以这篇小文先告一个段落,梨白真得是越写哭得越稀里哗啦,好在春天哭一哭疏肝,等着缓一阵咱们继续给大家盘点这些“情”。

下一期小文梨白将会给大家推荐书籍,大家记得来看,对于今天的小文您有什么要说的,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大家的转赞评~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

0 阅读:13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