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哥哥“抢”了状元的红杏尚书宋祁

梨白谈文化 2025-03-30 13:40:32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大宋文官系列回归,今天和大家说的是宋祁。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宋朝的官场其实有不少父子档和兄弟档。

比如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苏洵和他的两个宝贝大儿子苏轼、苏辙,再比如与苏轼、苏辙同科进士的曾巩、曾布,还比如和苏轼在学问上面有分歧的程颐、程颢两兄弟,这两位和前面提到的苏家兄弟、曾家兄弟一样,都是嘉佑二年龙虎榜上的济济人才。

为什么讲宋祁要说到其他宋朝一起“上阵打老虎”的兄弟呢?

因为宋祁是和哥哥宋庠一起参与的科举,当然他是苏轼、苏辙等人的前辈,是宋仁宗天圣二年的进士。

宋佳两兄弟都是学霸,《宋史》记载,“兄长宋庠同时考中进士,礼部奏宋祁第一名,宋庠第三名。章献太后不想以弟在兄长之前,就提拔宋庠第一名,而置宋祁第十名。”

这段话啥意思呢?就是说本来弟弟宋祁是考试第一名,那就是状元,哥哥宋庠的学问也不差,是探花。彼时掌政的是宋仁宗的养母章献太后。

古代封建王朝是十分看重嫡庶长幼的,皇帝家选太子那也是从嫡从长,所以为了不破坏这种秩序,章献太后就点了宋祁的哥哥宋庠做了状元,本该是状元的宋祁也没被点成探花,而是成了第十名。

不得不说,这事儿宋祁绝对是有点冤枉了,状元给哥哥也就算了,探花都没轮到他,等等,探花没轮到他难道是长得。。。,不乱猜想,等着梨白翻到有宋庠样貌描述书籍的时候再上来和大家分享。

对于宋庠、宋祁哥俩,人们称之为“二宋”,以“大宋”、“小宋”来区分二人。

中了进士后,宋祁先是被授予复州军事推官,但后来经孙奭推荐,改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

后来又经宋仁宗召试,授直史馆,再升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这里不得不说上一嘴,宋祁的学问绝对没的说。

后来又有官员说太常旧乐几次增损,其声律不协调。宋仁宗就诏命宋祁同按试,“李照定新乐,胡瑗铸造钟磬,宋祁都予以掌管,事见《乐志》”。

后来宋祁又参与编修《广业记》完成,升尚书工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权三司度支判官,小宋大人完全是靠着学问过硬火速升官的,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不对的。

大家都知道,宋仁宗时期西北并不并不太平,西夏李元昊称帝,陕西战事一直吃紧,调度费用日益紧张。

就在这个时候,宋祁权三司度支判官,也就是现在的财务部官员,他站出来提出了宋王朝的财政危机问题,“三冗三费”,向宋仁宗示警。

“三冗三费”历史名词大家肯定不陌生,至今历史课本上有记载。

宋仁宗同意宋祁的观点吗?

当然,不然也就不会有之后的庆历新政了,当然大家都知道这个新政最后“流产”了。因为新政和宋朝本身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是矛盾的,这里咱们就不做多延伸了,这个得看专家分析,梨白经济商为零。

这里也提一嘴,彼时宋祁的哥哥,政治上一向走保守路线的宋庠正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宋史》就对于大小宋两兄弟的性格、行事作风有记载和概括,宋祁兄弟都以文学显贵,而宋祁尤其擅长文章,善于议论,但清约庄重赶不上宋庠,这应该也是宋祁在仕途上像哥哥一样向前进一步的原因。

和看出王朝危机,并且指出三冗三费问题的弟弟宋祁不一样的是,宋庠强烈反对宋仁宗支持,范仲淹、富弼等人实践的庆历新政。

然后倒霉催的事情发生了,不知道是不是本着“一损俱损”的原则,宋庠因为反对新政被贬,“小宋”宋祁也随之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被贬。

不过好在宋仁宗也不是个啥有魄力的君王,新政只维持了一年就完蛋了,宋庠回了京,“小宋”也因为兄长再次回到京城。

不知道“小宋”宋祁心里会不会抱怨一句,“到底关我啥事啊?!”

不得不说,“小宋”真真是生错了年代,要是能和后世的王安石一起“玩”,说不定能在改革上碰撞出别的真知灼见。

但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来,宋祁绝对不单纯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他慧眼如炬,有政治目光和远见,也懂经世治世之道,是个全面型选手。

说到全能选手又不得不说话宋祁的才能,还有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红杏尚书。

本该是状元的宋祁词文俱佳,精通礼乐,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及其曾经参与修撰了《广业记》、《起居注》,但真正将其名垂青史的还得是和欧阳修一起参与编纂了《新唐书》,以一百五十篇列传留下了这位无冕状元的文采笔触。

知道遇到了编纂《新唐书》,宋祁就像是遇到了“本命使命”,在之后的十几年中无论官职变化还是被贬出京,他始终将修《新唐书》一事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相比于哥哥宋庠的保守、古板和克己复礼的性格,宋祁明显更为乐观,性格也更跳脱,因此民间也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比如随着官越做越大,宋祁风流不羁、畜养姬妾的名声就传了出来,以至于他兄长宋庠都听到了。

“大宋”让人传话“小宋”,大体就是你忘了咱俩吃糠咽菜刻苦读书的日子了,你就不能消停会?不能勤俭节约?

“小宋”估计眉毛一挑,让人反问了哥哥,我们俩吃糠咽菜、刻苦读书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哈哈哈,突然想起了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祁是这套理论的践行者。

宋朝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朝的很多皇帝鼓励臣子做生意、畜养歌姬,宋祁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哥哥宋庠则是旧时代保守、古板的代表,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了司马光,当然这和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嘉佑五年,《新唐书》历经十七年终于完成了,宋祁也从那个初接到编纂唐书任务还在欧阳修等同事面前卖弄学问的风流才子变成了历经世事的六十岁老头。

即便如此,心思细腻、乐观的宋祁对外面的世界观察地依旧细致入微,因此也写下了那首让他成为“红杏尚书”的《玉楼春·春景》。

这个时候和大家分享,倒也应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一个“闹”字真是把“春意”个写活了,大家觉得宋祁这个“红杏”尚书可是尽职?

修完《新唐书》后,不知道是不是没了这个信仰支撑,宋祁的身体便每况日下,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他在死前他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给宋仁宗上折子,算是临终老臣对皇帝的最后的“忠言逆耳”了。

陛下享国四十年,东宫虚位,天下关心期望,人心没有安定。为国家大计,不如挑选宗室贤才,进封亲王官爵,为宗庙之主。如果六宫有生养之庆,圣嗣繁衍,那么宗子降封郡王,以回避正宗嫡子,这是安定人心、防止祸患的大计。

这段话大体意思就是让宋仁宗赶紧立太子,别想着生儿子了,还是赶紧从宗室培养人才。宋祁这绝对是肺腑之言了,要知道宋仁宗临死都是不甘心将皇位给到宗室过继的赵宗实的。

第二件事,宋祁嘱托儿子们对自己的丧事从简,并且一向恃才傲物的他死前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是,“学不名家,文章仅仅及于中等人,不足垂范后世”。

最后,一起进入仕途的兄弟俩,弟弟宋祁还是死在了兄长宋庠之前,并将还年幼的两个儿子托付给了哥哥宋庠,“莒公(宋庠)在世,你们不孤了”。

看到这句,我真是爆哭,到头来,还得是兄弟啊!

宋祁的儿子遵守《治戒》没有请求朝廷谥号,过了很长时间,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说宋祁按法令应该得到谥号,谥号叫景文。

今天的小文就分享这里了,大家对宋祁有什么想说的请在评论区交流,期待大家的转赞评,请大家点击关注~

参考书籍:

《宋史》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0 阅读:17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