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两个词儿是我们在初中学习宋朝历史时的开端。
当时梨白还幼稚地想,宋太祖赵匡胤这个皇帝做得可真是“委屈”,明明不想周围的人却非逼着他做了皇帝,等着勾心斗角的电视剧、历史书、野史书看多了,就知道了赵匡胤哪里是不想,他明明就是想这也想那,既想做皇帝还想要脸。

别说,最后人家老赵的既想要还想要都实现了,所以小伙伴们保持心中的热爱和梦想,万一实现了呢?当然也别想些有的没的。。。。。。今天梨白和大家一起以“旁观者”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来看看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后都发生了什么事儿。
舆论造势:“天时、地利、人和”周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定二州上言,北汉会契丹兵入寇。(《宋史记事本末》)
周恭帝宗训元年,“太祖时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周恭帝诏,将宿卫诸军御之。”(《涑水记闻》)
短短两句话,其实里面的信息量还是挺大的,已然是嘴皮子一动换了两位皇帝。
显德是周世宗柴荣的年号,柴荣是赵匡胤的伯乐,也是五代十国中难得一见的贤君。
他在位六年,励精图治,征战四方,最后英年早逝,临终将妻儿托孤给了赵匡胤,也就是周恭帝。

柴荣的“故事”之后我们和大家小文见,现下继续说说赵匡胤和他被强披上的黄袍。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此时,赵匡胤殿前都虞候再迁殿前都点检已经掌军政六年,“卒服其恩威,数从世宗征伐,洊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
后世之人写历史的时候也很少有能够站在客观角度,《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称为《长编》)这句话说白了就是在说老赵的群众基础差不多了,接下来想要的黄袍加身只是顺水推舟、顺势而为。
当然,后周当时的客观情况也为赵匡胤的上位提供了“条件。”

柴荣去世的时候也不过三十八岁,所以留下了幼小的儿子,才有了托孤一说。
彼时主少国疑,殿前副都点校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大家在私底下就都有了一些猜测,“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校为天子。”
传言一出,“富室或挈家逃匿于外州,独宫中不知”,大家可以品一下为什么已经有人携妻儿跑了,还有人不知道,所以禁宫中的太后和小皇帝真不知道吗?
说到传言赵匡胤要上位之事这里头还有个小插曲分享给大家。

赵匡胤一听这是把他放在火上烤啊,就秘密回家将这件事告诉了家里人,还问家里人应该如何应对。
要不怎么说龙生龙、凤生凤,有个想要成龙的弟弟,赵匡胤的姐姐又怎么会是个一般人呢?
面对弟弟的问题,之后成为魏国长公主的她面如铁色,刚好又在做饭,便拿着擀面杖追着赵匡胤打骂,一边打骂还一边说道:“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何为邪”,赵匡胤听后,默然而出。
不知道大家对于魏国长公主的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在梨白看来就是,你去干你的大事儿吧,家里已经准备好了。

终于,大军出发了,京城的老百姓看赵匡胤的大军“纪律严甚”,众心稍安。
然后在军中有个叫苗训的人号称懂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就对着赵匡胤身边的一个亲信说,“此天命也。”
苗训这个人也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号称是陈抟老人的弟子,以后我们再来分享。
总之看到这里,赵匡胤无论是在军中的威信还是群众基础差不多都有了,更是得到了上天的肯定和家人的支持,此时离他黄袍加身就在眼前了。

很快,赵匡胤就发师了,然后夜宿陈桥。
赵匡胤在睡觉,外面将士们确实准备“翻天”,然后就有人道:“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嗯哼,赵匡胤还没有“想”要对不起天子,手底下的人先为了前途急了,且这其中还有一个至今都都没有解开的疑问,那就是“契丹和北汉合势入寇”的消息到底是真还是假。

如果是真的,敌情当前,还能如赵匡胤部下所说的那样先立天子然后北征吗?事实证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的第一件事情也不是北征,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所以有很多人猜测,契丹和北汉合作入侵后周的消息其实是假的,是赵匡胤等人捏造的。
为的就是周恭帝名正言顺将兵权交到他手里,让他最后黄袍加身这一步更有底气,毕竟当时在军中有威望的人可不只他一个。
好了,咱们继续往下说,对于这个假消息小伙伴们想要讨论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咱们接着上边说,马上要天亮的时候,跟着赵匡胤出了城的将士们都披甲执兵杖,防止有人突然闯入,就这架势不说准备好的小伙伴们信吗?
不干扰大家的思考,咱们继续说,外边都闹翻天了,赵匡胤还是没醒,最后还是他的弟弟,也就是之后的宋太祖赵光义进门叫醒了他,并且将门外的事情和他做了大致说明。
赵匡胤惊起,也有资料记载赵匡胤之所以睡眠质量这么好是因为喝酒了,这些都焚香给大家。

赵匡胤大惊出来巡视发生了什么事情,就看到“诸将露刃罗立于庭,曰:‘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
要不怎么说最好的剧本就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小伙伴们感受到来自诸将士的威压了吗?
大戏来了,赵匡胤还没来得及回应众人,就已经有人将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
这里又来划重点了,若是众将士真如《涑水记闻》、《长编》等书籍记载的那般是临时起意,又怎么会提前准备好黄袍吗?在古代黄色代表的就是天子,谁家打仗还带着黄袍,这不就是有心造反吗?

这出大戏到这里还没完,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众将士拜于庭下,皆喊“万岁”,声音超级无敌大,“声闻数里”,也从一方面反应了赵匡胤确实带出来了不少人。
此时的赵匡胤还是没有同意,觉得身上的袈裟,不,黄袍很是“烫”后背,可诸将士也都是犟种,不听不听就不听。
众人将赵匡胤扶上马,然后浩浩荡荡逼着他南行。
推搡的“戏码”终于结束了,赵匡胤勒住马抱怨起来。

他表示众人为了自己的前程和富贵把他推出来做了皇帝,“强立我为天子”,当也就当了,但是以后必须听从他的吩咐,否则他就不做了,谁爱做谁做。
众将领哪有不应的,都下马听命。
接着赵匡胤就下达了他作为“帝王”的第一个命令,是一系列的,比如“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再比如进城之后不准偷杀抢掠等等,众将领都应“诺”。
然后众人便浩浩荡荡打道回府准备进城了,话说这会谁还能记得北汉和契丹呢?赵匡胤和众将领进城还是很顺利的,“入自仁和门,市里皆安堵,无所惊扰”。

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将这场黄袍加身写得很是丝滑,“不终日而帝业成焉。”
恩威并施,坐稳帝位等赵匡胤等人到了城门口,周恭帝及身边的大臣们终于是听到消息了,不过大家信吗?右拾遗、直史馆郑起上书在想范质,表示赵匡胤得了人心,“不宜使典禁兵”,范质不听。当然他不听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就是他放赵匡胤出城征战。
好了,大戏即将上演。
“及太祖入城,诸将奉登明德门,太祖命将士皆释甲还营,太祖亦归公署,释黄袍。”(《涑水记闻》)

过了一会儿,将士们就将范质还有王溥、魏仁浦等人拥着就到了赵匡胤面前。
上来赵匡胤就是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很是愧疚。
“吾受世宗厚恩,令为六军所逼,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
这一招也是很高明乐,赵匡胤先是说了柴荣对他有恩,现在被将士们所逼做出了这样的事情很是愧疚,但是事已至此,他还能怎么样?

听上去感天动地,却也对着宰相们点明了一件事情,“我”身后有六军将士。
事实也确实按照赵匡胤所想发展了下去,宰相们根本还没有张嘴和新晋皇帝,也就是他们此时眼中的乱臣贼子对上话,六军将士们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赵匡胤的好兄弟,之后北宋的开国名臣罗彦环直接将手按在了佩剑上,厉声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
赵匡胤斥责罗彦环,罗彦环却不退让,依旧怒视着几个宰相。

范质还算好,依旧讥诮地看着赵匡胤,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王溥已经跪下喊了“万岁”,范质的文臣风骨也只坚持了一秒,便也跟在后面跪了。
之后的过程就是水到渠成了,先是请诣崇元殿,而后百官就就位了。
话说武官或者说赵匡胤已经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武装力量,文官之首的宰相也已经就范,其余人还能怎么样呢?特别是只有孤儿寡母的周恭帝母子。
很快,周恭帝最后以皇帝的身份出了制书,禅位,赵匡胤则是在龙墀北面再拜命。
可别小看这一步,就是这一步算是敲定了赵匡胤皇帝身份的合法性。

宰相们扶着赵匡胤登殿,这就是即位了,群臣朝贺。
关于当时的两个宰相史书也有记载,赵匡胤去世后,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上位,先是让王薄致仕,且给他的退休待遇一般,但是对范质高看一眼,这事儿大家怎么看呢?
在这里,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插曲”。
赵匡胤自陈桥驿回到汴梁城后第一时间肯定是控制住局面,故没有回家,他的母亲,也就是之后的杜太后以及妻子王皇后设斋于定力院。
彼时王氏还是有些担心的,杜氏确实很淡定,说道:“吾儿平生奇异,人皆言当极贵,何忧也”。

看上去赵匡胤几乎没有用一兵一卒就控制了局面黄袍加身,但其实其中还是有波折的,比如在这场兵变中唯一死掉的韩通,再比如之后的李筠、李重进叛乱,所以大家觉得契丹和北汉为什么没有趁此几乎来袭呢?
别的咱们之后说,现下咱们说说韩通,他是整个赵匡胤陈桥兵变中唯一被杀的人。
他官拜太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负责京城的巡检,在后周朝廷中由他负责牵制赵匡胤,因为他掌握着禁军,这点是赵匡胤不具备的能力。

柴荣去世之后,北汉和契丹联手犯境的消息就被传了出来,朝廷左看右看就派出了赵匡胤,这一点赵匡胤一伙人应该是成足于胸的。
紧接着是周恭帝亲自下诏,将御宿卫诸军给了赵匡胤,让他掌握了控制京师的绝对兵力。
赵匡胤出城一圈除了混肴视听,也观察了其他地方藩镇有没有伺机而动,这时留在京城中的石守信、王审琦起到了内应的作用,帮助赵匡胤“守”住了京城。
韩通确实死的比较冤枉。。。。。。宋朝史书对他的平均夺位刚愎自用,但是儿子却颇有智谋。

本来赵匡胤和雷老虎一样想着“以理服人”,但是听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消息的韩通彼时正在宫中,便急着回府。
此时我们已经不知道他是想逃还是想着号兵抵御赵匡胤了,总之他就是骑马往家跑,然后被赵匡胤一方留在京城的军士王彦昇遇到了。
一个在前面跑,一个在后面追,等着韩通进了自家门,还没来得及关门,就被老王杀了,一起杀害的还有韩通的妻子。

就这事儿也毁了王彦昇的一生,他破坏了赵匡胤想要兵不血刃而得天下的愿望,也因此老王作为北宋的名将,终身没有被封为节度使,反倒是死了的韩通被追封为中书令。
最后梨白说所以最后我们再回到最初,再怎么看,北汉和契丹犯境的消息都像是一个假消息,一个赵匡胤为首的集团认为契机已到,借此获得兵权的假消息,这是赵匡胤上位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此之前尽管朝廷之中已经有人对赵匡胤有所怀疑,劝周恭帝不要让赵匡胤再执掌禁军,结果周恭帝也只是将赵匡胤改任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既然已经有人蠢蠢欲动,赵匡胤集团也没闲着,他们开始谋划京城布防官员的职位。不知道是真的天时地利人和还是赵匡胤集团谋划到位,总之殿前司官员的布局朝着赵匡胤等人的设想发生了变动。
上文中我们提及的率先带兵出汴梁城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发小,殿前都虞侯王审琦则是赵匡胤的好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就更不用说了,整个殿前司至此就已经姓赵了。
至于唯一牵制赵匡胤的韩通上文中我们也提及到了赵匡胤是怎么设计假消息拿到了调动禁军的权力。

所以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觉得赵匡胤真是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呢?
最后的最后,梨白再分享一个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的小故事,说赵匡胤将受禅,但是没有禅文。
就在发愁的时候,翰林学士承旨陶穀就从怀中取出了早就写好的禅文,想要以此讨好赵匡胤。

结果等着赵匡胤成为皇帝后,陶穀和率先喊他万岁的宰相王薄一样都被赵匡胤轻视,大家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人性和人心真的很复杂,一方面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辜负了柴荣的知遇之恩和托孤情谊,另一方面同样瞧不起跪得最快的两个文臣,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快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快言快语吧。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宋史》
《续资治鉴长编》
《涑水记闻》
《宋史记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