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易全部完成后,住友制药将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并将战略重心转向北美市场!
失业君小编 | 文tankilevitch | 图

近期,日本住友制药正式对外公布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即计划出售其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业务板块,该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其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生产工厂以及近600名在职员工。此举标志着这家在中国市场深耕长达三十年的跨国制药企业,正式踏上了业务撤离的征程。
根据规划,此次交易将分两步进行:首先,将60%的股权以45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2.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日本知名综合商社丸红株式会社;随后,在2029年之后,剩余的40%股权将以270亿日元的价格完成转让。
回溯往昔,住友制药在中国市场曾经历过一段辉煌的快速发展期。自1995年推出首款心血管药物盐酸阿罗洛尔片以来,公司陆续上市了中枢神经药物枸橼酸坦度螺酮片、抗生素美罗培南等一系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均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特别是在2021年,中国区的销售额高达20亿元人民币,成为支撑其在亚洲市场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好景不长,市场形势随后发生了急剧变化:
从财务数据来看,2022至2024财年间,中国区的销售额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从22.2亿元、20.33亿元逐步降至16.95亿元,其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从7%下降至不足10%。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中国实施的药品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压缩了药品的利润空间。同时,仿制药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更为关键的是,公司原计划推出的新药,如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药物维贝格隆等,均未能按预期时间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区业绩的显著下滑并非个例,其全球市场表现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特别是北美市场,其核心产品鲁拉西酮(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在2023年专利到期后,销售额遭遇了断崖式下跌,降幅高达97.2%,直接导致公司在2023至2024财年间的亏损状况进一步加剧。
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住友制药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成本削减措施。在2023至2024年间,公司累计裁员超过1900人,其中包括北美地区的1200人以及日本本土的700人(通过提前退休计划实现)。此外,公司还大幅削减了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CEO的薪酬减少了30%,其他董事的薪酬也下调了20%,同时暂停了绩效奖金的发放,并将减薪措施延长至2025年6月。通过出售亚洲业务,住友制药预计将获得72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36亿元)的资金,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强化公司的财务基础和推动新药研发工作。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日本住友制药决定出售其中国区业务,并同步采取高管降薪、大规模裁员等举措,实则是其在面临多重严峻挑战下,为求生存与发展而作出的艰难抉择,具体可归结为以下三大压力因素:
❶专利悬崖与市场失守
鲁拉西酮曾作为住友制药的“利润支柱”,一度贡献了全球销售额的40%以上。然而,随着该产品在北美市场的专利保护期结束,仿制药的迅速涌入对其市场地位造成了毁灭性打击,2023年该产品的收入从巅峰时期的1793亿日元急剧萎缩至仅51亿日元。尽管公司积极推出前列腺癌药物Orgovyx等新产品以填补这一巨大缺口,但遗憾的是,三款替代产品的市场表现均未达预期目标。
❷中国市场的结构性困境
药品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政策的实施,使得住友制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成熟药品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例如,尽管抗生素美罗培南仍保持着10亿元的年销售额,但面对本土仿制药企业的激烈竞争,其市场地位已岌岌可危。住友制药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大多已过专利保护期,缺乏创新动力。而计划中的新药因审批流程延迟或市场定位不准确等原因,未能及时填补市场空白,导致产品线老化,竞争力下降。中国区近600名员工以及多地分公司的运营成本,在收入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已成为公司沉重的负担。

❸战略收缩的全球逻辑
住友制药的这一决策,深刻反映了跨国药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战略之间的艰难抉择。公司决定将有限的资金与精力集中于北美市场,全力押注前列腺癌药物Orgovyx等高利润创新药,以期通过这一战略调整重建增长引擎,实现业务复苏。近年来,日本药企普遍呈现出收缩海外布局的趋势。武田制药关闭美国研发中心、协和麒麟出售中国子公司等案例,均表明整个行业正通过“断臂求生”的方式,积极应对创新药研发成本高企与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双重挑战。住友制药的这一决策,无疑也是顺应了这一行业大势。

住友制药此次的战略性撤退,不仅揭示了企业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困境,更映射出全球医药产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
其一,专利依赖的潜在危机凸显。过度倚重单一重磅药物以支撑企业运营的商业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亟需加快步伐,构建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更强的产品管线体系。
其二,新兴市场带来的全新挑战不容忽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其政策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本土企业的激烈竞争态势,正迫使跨国药企重新审视并调整其市场策略。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与本土企业合作的新路径,如协和麒麟与维健医药的交易案例所示。
其三,战略聚焦的紧迫性日益增强。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收缩非核心市场的业务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领域,或许将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展望未来,住友制药能否借助北美市场实现逆袭与复兴,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然而,其案例已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创新药研发的持续投入、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以及全球化战略的精准布局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将成为药企穿越行业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议
网友热议
@芮朝豆2009 (IP京):
看着曾经的老东家撤离,唏嘘又无奈。集采后外企仿制药利润被砍到脚踝,创新药又跟不上,这种断臂求生真的明智吗?北美市场就能救活?
@三单杠Ronan(IP川):
专利悬崖+政策围剿,典型的外企水土不服案例。但甩卖中国区换来的36亿,够填北美研发的无底洞吗?

@袁伟刚weigang(IP鲁):
中国医药市场已从‘躺赚时代’进入‘地狱模式’,住友撤退只是开始。下一个会是谁?辉瑞还是诺华?
@雪漠Amelie(IP皖):
日本药企集体收缩海外业务,本质是创新能力跟不上中美。Orgovyx能成救命稻草?看看第一三共的DS-8201,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陈岚Mignon(IP沪):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住友撤退给所有外企敲警钟:要么像阿斯利康一样All in中国本土化,要么趁早离场。
@耿研研Estelle(IPHK):
中国药企该警惕了!外企撤退不是胜利,而是倒逼我们真正做出原创药。别总在仿制药里内卷了!……


最后一条,但愿吧。
每一个具备原研药物能力的公司都值得尊重,他们都在为患者们探索延续生命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