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36:唐朝与大食之间的昭武九姓

永哥历史 2025-02-05 02:19:01

1、在中国历史中,粟特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在多个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东汉末年,粟特人从敦煌向撒马尔罕传递了洛阳被战争摧毁的消息。蜀汉时期,凉州的粟特人首领协助诸葛亮进行北伐。北齐时期,粟特人曹妙达因琵琶技艺被封爵。

2、隋末,粟特人何潘仁支持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助力唐朝的建立。唐朝时期,凉州的粟特人首领安兴贵和安修仁兄弟在唐军崛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然,后来最出名的粟特人引起的事件,是755年粟特与突厥混血儿安禄山发动的叛乱,这场叛乱不仅改变了唐朝,也被视为欧亚大陆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3、粟特人主要分布在中亚,他们沿着丝绸之路在西域的重要城市如吐鲁番、和田,以及河西地区的敦煌、酒泉、武威、张掖等地建立了商业据点。此外,他们还远赴长安、洛阳、邺城等大城市,并沿定州、恒州、邢州、魏州向南扩展,甚至在江南地区也发现了他们的活动痕迹。部分粟特人还通过印度和中南半岛,通过海路来到中国。

粟特移民迁徙路线图,出自荣新江《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第4页(三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北方藩镇的形成、黄河以北社会风俗的“胡化”和“尚武”倾向,以及中原王朝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这些历史现象都与粟特人的影响密切相关。这种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人对“南北差异”有着根深蒂固的认知,这些认知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粟特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粟特人以其擅长远程贸易而著称,他们的故乡位于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等绿洲城市。尽管生活在绿洲,粟特人习惯于穿越雪山、沙海和高原,甚至在遥远的异域以聚族而居。在汉文史料中,粟特人被称为“昭武九姓”,其中“九姓”指的是多个家族。

6、根据他们出生的城市不同,粟特人在中原使用相应的汉化姓氏,如来自撒马尔罕的姓“康”,来自布哈拉的姓“安”,来自劫布呾那城的姓“曹”,来自屈霜你迦城的姓“何”。这些姓氏在中古时期的西域小国中也被用来代表这些小国,如“安国”“曹国”“何国”,共同构成了“九姓”。

片治肯特(Panjikent)遗址中发现的粟特神庙壁画,收藏于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7、“昭武”反映了粟特人共同的祖先意识。根据《魏书》记载,康国的祖先原是康居,国王姓“温”,是大月氏人,最初居住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来因被匈奴击败,他们越过帕米尔高原,迁移到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建立了国家。康国国王的后代成为粟特各城市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纪念共同的祖先,他们都以“昭武”作为姓氏前的修饰。

8、根据日本吉田丰教授的研究,“昭武”是从粟特语中的“察穆克”音译而来,这个词在粟特语中原本是一个伟大英雄的名字,后来也用作称号,意为“伟大的贵族”。因此,“昭武九姓”可以理解为“各伟大尊贵的家族”。

9、粟特人是一个古老的商业族群,擅长贸易和外交。他们在中世纪承担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角色,足迹遍布蒙古高原、中国江淮流域、法国和日本。粟特人不仅在贸易上活跃,还在政治上游走于东西方重要政权之间,甚至在背后操纵突厥人,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10、在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遭遇了重大危机。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派遣大将屈底波作为呼罗珊总督,向中亚腹地进军。屈底波征服了多个绿洲城市国家,最终到达了撒马尔罕城下。粟特人进行了英勇抵抗,并向唐玄宗求助。康国国王的求救信至今保存在中国典籍中,反映了当时中亚的紧张局势。

8世纪中亚地图,屈底波向东北来到撒马尔罕城下,在其东部越过帕米尔高原是现在的喀什

11、康国国王在表文中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忠实奴仆,并强调康国及其周边“昭武九姓”国家长期以来对唐朝的忠诚和服务。然而,他指出过去35年康国一直在与阿拉伯军队作战,却未得到唐朝的援助。最近六年,阿拉伯统帅屈底波率大军围攻撒马尔罕,康国虽取得一些胜利,但因军力悬殊,只能固守待援。阿拉伯军队使用300架投石机围城,三次击毁城墙,撒马尔罕形势危急。

12、康国国王请求唐朝派援军帮助他们抗击阿拉伯人。康国国王对在唐朝军队支援下击败阿拉伯人充满信心,因为当时粟特人中流传着阿拉伯人的强盛只能维持一百年的传说,而康国向唐朝求救时,正是阿拉伯帝国百年兴盛到期之时。虽然唐玄宗未因此派出援军,但“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的说法开始在汉地流行,并在六百年后成为朱元璋反抗蒙古统治时的政治口号之一。

13、粟特人为了自救,利用其外交能力,与突骑施可汗、吐蕃赞普和阿富汗山民等结成联盟,对抗阿拉伯人。突骑施可汗的骑兵在中亚东部对阿拉伯人造成重大打击,但最终粟特人的家乡仍被阿拉伯帝国吞并。粟特人被分为两部分:西部的粟特人与波斯人融合,皈依伊斯兰教,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认同;东部的粟特人则在唐朝统治下保持其传统宗教和习俗。

粟特文的摩尼教经书。摩尼教,即后来的明教,是粟特人信奉的宗教之一,图中可见供奉的白色帽子。

14、到了8世纪中叶,情况又发生一些变化。东西两部分粟特人好像被一种神秘力量牵引,纷纷像飞蛾扑火一般,投入到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谓的“神圣的复国大业”当中。

15、在西部,粟特人与位于叙利亚大马士革的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对抗,并在伊朗和中亚地区举起反对倭马亚家族的黑色旗帜,形成了黑衣大食。黑衣大食中有一位传奇人物艾布·穆斯林(Abu Muslim),他的全名意为“穆斯林之子,名叫安拉的仆人”。

16、艾布·穆斯林出身于中亚或伊朗的奴隶家庭,但在中亚拥有广泛的关系网,是黑衣大食的实际支持者。在他的影响下,波斯人和粟特人后裔大多支持黑衣大食,并最终取得胜利。在怛罗斯之战击败高仙芝率领的唐朝军队,并使造纸术西传的,正是艾布·穆斯林统辖下的一支部队。

17、然而,就在艾布·穆斯林的势力在中亚持续增长的时候,新登基的哈里发突然召回并处死他,艾布·穆斯林最终的命运也和韩信“兔死狗烹”的下场非常相似。

18、东部的粟特人聚集在安禄山的旗帜下,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叛乱。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母亲是突厥阿史德氏的女巫。他从唐朝北方边境的贸易中间人逐步晋升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大将。与电视剧中肥胖、狡诈、贪婪的形象不同,粟特人眼中的安禄山具有天神般的光环。

Miho美术馆藏石屏商旅图,入华粟特人的墓葬石刻画像之一

19、史书记载,安禄山在担任幽州节度使期间,驻扎在范阳(今北京),昭武九姓的大商人常去拜见他。在仪式上,安禄山穿着粟特服装,点燃异国香料,展示奇珍异宝,粟特人侍立左右。商人成群下拜,祈求天神赐福。

20、安禄山摆上祭品,祭司击鼓歌舞,仪式持续至晚。安禄山不仅是祈福的中间人,还被视作粟特人信仰的战斗之神,这可能解释了他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即使在“安史之乱”平定五十年后,粟特后裔仍尊称他和史思明为“二圣”。

21、那么,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的粟特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想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确切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猜想,这可能与他们的故乡被异族统治者征服以及全球贸易网络的崩坏有关。

22、安禄山,通常被认为是野心勃勃的唐朝节度使,实际上是一个头戴虎皮头盔,模仿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的通神者。亚历山大大帝在粟特地区迎娶的美女罗姗娜,其名字与安禄山的名字含义相同,都是“光明”。这些历史背景暗示了粟特人与希腊文化之间的某种联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