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生和监生到底如何区分,在入仕选官上又有哪些显著差别?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22 16:50:49

前几日写了一篇关于进士、举贡的文章,有不少粉丝朋友评论,对清代的官员出身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尤其对正途出身的举、贡、监的选官资格难以区分。御史觉得有很必要作一个进行全面、细致的解答。

《清史稿》中对于文官的出身有明确的记载:“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显然,正途出身中包括科甲、贡生、监生。下面分开来讲:

科甲出身是金字招牌

进士、举人、贡生、监生这些功名是入仕的重要身份。但是贡生、监生又不属于第一梯队的科甲出身,官方文献中,所谓的科甲特指进士、举人。

据不完全统计,有清一代进士总数约为2.7万人,举人约为15万人。进士由于数量少,剔除特殊情况外,入仕概率几乎为100%。

举人选官相对就比较困难,到乾隆朝举人候选州县官的时间长达20年,有些举人只能通过“大挑”到各省担任教职。因候选期漫长,举人任职的比例也就较低。御史根据各类数据进行分析,举人的平均入仕率约为25%左右。

清代官制中,首重科甲,在京各部院衙门中有很多汉缺规定必须是科甲出身,比如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各司郎中、员外郎、主事,清一色得是科甲出身;吏部尚书、侍郎以及司官,也基本上都是科甲出身。

地方官中凡是正印官,也要求是科甲出身,尽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有少数案例,但这一原则基本上是被严格执行的。

进士、举人两级科举功名理解起来并不难,复杂的还是贡、监。

正途五贡及异途之例贡

贡生顾名思义,是将地方府州县学学生“贡于王廷”,进入国子监深造以备选用。贡生分为六类,即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

岁贡,是指各省官学按照固定的时间和人数向朝廷进贡的优秀廪生,顺治八年定,各府学每年选一人,州学每三年选二人,县学每二年选一人。乾隆朝时出台新的规定,府学每年选一人,州学三年选二人,大县每二年选一人,小县三年选一人。

应该说,岁贡人数比较少,质量也很高,含金量与举人相当,所以文献中经常将举人和贡生相提比论为“举贡”,这里的贡特指岁贡。

恩贡,性质等同于岁贡,是指遇国家重大庆典时皇帝加恩,在岁贡的基础上再额外选出的廪生。但是恩贡的地位又不及岁贡,在选官方面有所局限,后面具体再说。

拔贡,是指各府州县所有生员参加由学政举行的选拔考试,然后挑选出一批优秀生员进入国子监深造,拔贡由于人数较多,整体质量也不如岁贡。

优贡,各省乡试举行之前,学政要举行一场科试,考试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出合格的生员参加乡试。其中表现突出的,会被学政推荐给朝廷,这类生员可以继续参加乡试,也可以直接选官。

副贡,是指副榜举人,历届乡试在正榜之外都会另出副榜,以褒奖那些没有上榜但是成绩也算优异的生员。副榜举人有资格进入国子监深造,比如于成龙就是副榜贡生。

例贡,就是指花钱捐来的贡生,属于“异途”的范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捐贡的,仅限于“俊秀”,而且还得先捐监生才能捐贡生,何谓“俊秀”呢?就是指哪些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

监生的分类

监生名目同样也是五花八门,具体分为恩监、荫监、优监、例监四类。

恩监,是指皇帝特恩,在八旗官学生、圣贤后裔中选出品学兼优者,进入国子监学习。

荫监,朝廷有制度,四品以上文官可荫一子为官,但前提是他们必须接受系统的文化训练,这类就属于恩荫。此外,官员因公殉职其子也会被选入国子监,此为难荫,恩荫和难荫都属于荫监。

优监,与岁贡性质类似,学政在各府州县学中选出品学兼优的生员直接送监,不过与岁贡不同的是,优监只在增生、附生中选拔。可能有读者对廪生、增生、附生不太理解,简单地说廪生就是生员中的公费生,增生就是廪生的替补,附生就是刚进入官学的普通生员。

例监,与例贡类似,一般的生员和童生,可以花钱捐得监生,但同样也是属于异途。

贡、监生的区别以及入仕渠道

贡、监生比较难以区分,从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名义来说,他们之间差别不大,因而一般都将贡、监生连称,很多官员的履历上也会写上“贡监生”。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贡生还是略高于监生的,有些人在捐监之后又捐贡,比如康熙朝宣城人施元恭,“由监生捐岁贡”后来吏部得铨,外放为知县。

抛开异途的例贡、例监以外,正途五贡都有生员功名,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而监生相对良莠不齐,可能有生员功名,也有可能没有,他们或凭借皇帝恩典,或依仗祖上功德而获得监生资格。

尤其是荫监群体中,基本上都是官二代,不排除有滥竽充数者。所以说,贡生的整体素质应该是高于监生的。

贡生中含金量最高的岁贡,自康熙二十一年以后,规定不必入监学习,吏部按照其年份先后选授为本省训导,运气好的还能直接授予知县。

拔贡在雍正以前一律要入监读书,肄业后方可入仕。乾隆初年定,拔贡生参加朝考列于一二等者,由礼部开单引见,分别授职,或七品小京官分部行走,或授知县、教职,出路也算不错。

优贡虽然也参加朝考,但没有考后直接录用的规定,所以各省赴京参加朝考的甚少。同治二年议定,各省优贡生朝考后直接任用,其待遇与优贡同。

至于恩贡、副贡和例贡,在法律上没有直接入仕的方式和途径。

监生中的监、恩监学习期满后,能参加吏部的“考职”,考取一等的候选州同、州判,二等候选县丞、主簿,三等的候选吏目,如果可以出任教职的话,考取之后就可以授职。

荫监生另有制度,只有通过考核,该授什么级别的官就授什么官,比如一品大员子弟授五品,二品大员子弟授六品,只需按规定的岗位放缺即可。

例监生作为异途出身,没有直接入仕为官的资格。

需要强调的是,贡监生实际上在国子监学习的并不多,因为国子监的办学规模十分有限,只能容纳三百人入监。所以说贡生、监生很多时候仅是一种选官的名目,尤其是贡生,不入监也可以直接考试任职,至于那些花钱买来的贡监生,更不可能入监学习。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清代文官出身,首推科甲之进士、举人,然后是岁贡,最后是拔贡、优贡以及优监、荫监、恩监。

2 阅读: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