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比和硕亲王封号更高的吗?整个清代,有四个人的封号在亲王之上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17 16:49:23

和硕亲王是清代宗室最高爵位,再往上就是皇帝了,但是从封号来看,和硕亲王显然又不是最高的。因为在清初时期,还有四个人获得过更高级的封号,他们的地位都超过一般的和硕亲王。

下面按时间顺序分开来讲:

第一个是代善

从天命至天聪明初年,大贝勒代善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努尔哈赤废除褚英太子名位后,以代善为储君,但是好景不长,代善也因过丢了太子,降为贝勒。

皇太极改元称帝后,定九等宗室爵位,封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岳托等为和硕亲王,其中礼亲王代善的封号中带有“兄王”二字,即“兄和硕礼亲王”,其他人只有和硕亲王封号。

皇太极礼敬代善,一是代善资历威望最高,二是代善在努尔哈赤死后拥护皇太极继位,封他为“兄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太极对兄长的尊敬和感谢。

然而崇德时期,代善不断受到皇太极的打压,基本上处在失势的状态。清入关后,多尔衮也是将代善高高供起,不让他参政议政,也没有在“兄王”的基础上,封他为“伯王”。

尽管如此,代善的“兄王”已经比一般的和硕亲王地位要高了,只是差距还不是那么明显。

第二个是多尔衮

多尔衮比代善小了29岁,他在天命、天聪时期因年幼没有机会崭露头角。多尔衮是在崇德朝才开始发力的,而且力道还不小,以杰出的军事能力和政治头脑,一跃成为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当家花旦。

皇太极暴崩后,多尔衮差了那么一点点就可问鼎九五,在激烈的角逐之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奉六岁的福临为帝。在诸王的推荐下,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被推举为摄政王。

1644年9月,福临从盛京来到北京,并于十月初一日举行了登基大典,诏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与代善的“兄王”比起来,叔父摄政王的含金量就高多了,不仅仅辈分不一样,还被授予了暂时行使皇权的特权。

顺治五年,多尔衮的封号再进一步,封“皇父摄政王”,他的仪仗、护卫也基本与顺治帝看齐,权力达到了顶峰,也超越清代所有的亲王。

所以在不同时期,多尔衮的封号是不同的,崇德时为“和硕睿亲王”,顺治初年为“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以后为“皇父摄政王”,且死后还被追封为“义皇帝”。

第三个济尔哈朗

崇德元年,济尔哈朗被封为“和硕郑亲王”,福临继位后与多尔衮同列摄政王。顺治入关登基的那天,又被封为“信义辅佐叔王”,顺治四年受多尔衮的打击,被降为和硕亲王,不再称辅政王。

也就是说多尔衮去世后,济尔哈朗实际上成了宗室王公的首领,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还有代替多尔衮的趋势。

但是此时的福临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傀儡天子,他一方面不断提升济尔哈朗的政治地位,下谕宣布,郑王年老“一切朝贺、谢恩,悉免行礼”,并在一日之内封其长子富尔敦为世子,其二子济度为简郡王,三子勒度为敏郡王,一家四王这种待遇,是清代唯一的特殊恩宠。

另一方面顺治帝又不断削弱济尔哈朗的实权,令和硕亲王硕塞、郡王瓦克达为议政王,还先后多次下谕,授鳌拜、詹岱、杜尔玛等为议政大臣,以牵制济尔哈朗。

此时宗室王公中,济尔哈朗已是“三朝老王”了,顺治帝说什么也得表达一下。于是顺治九年二月二十八日,顺治帝下旨,加封济尔哈朗为“叔和硕郑亲王”。

可以看出,济尔哈朗在不同时期先后有和硕郑亲王、摄政王、信义辅政叔王、叔王四个封号。

第四个是多铎

崇德元年多铎封和硕豫亲王,福临登基时没有加其他的封号。顺治二年,多铎率师南征,一举荡平南明弘光政权,凯旋回京时,顺治帝亲迎于南苑,行郊劳礼,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

多铎的这个封号有点意思,既高于一般的和硕亲王,但又没有达到“叔王”的级别,这样的封号只有多铎一人获得过。

此后多铎的地位极速上升,加上他又是多尔衮的亲弟弟,两人感情十分融洽。顺治四年,多铎被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位列济尔哈朗之上,成为宗室第二号实权人物。

多铎于顺治六年病逝,第二年多尔衮坠马身亡,顺治亲政后马上进行政治反攻,多尔衮削爵,多铎也受到牵连,其子多尼的爵位降为郡王,兄弟俩头上的各种尊号也被取消。所以笑到最后的还是济尔哈朗,他死后一直保持了“叔王”的荣誉。

除了以上四个开国亲王之外,再也没有人正式获得过尊号。有读者可能会说御史此言差矣,同治朝恭亲王奕䜣、宣统朝醇亲王载沣不都有议政王、摄政王的尊号吗?

这倒不假,只是他们虽然都有议政、摄政的头衔,但官方政书中仍记载他们为和硕恭亲王或和硕醇亲王,并没有发现封号前带有尊号。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临时授予的,并没有正式加封。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