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族有一笔祖传遗产,从皇太极传到嘉庆时,已经高达1200万两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21 16:50:45

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乾隆皇帝去世时,国库存银有6939万两,家底十分丰厚。但这还仅是国库存银,内务府广储司的账上还趴着1200万两,这笔钱是皇帝私人财产,也是顺康雍乾四代皇帝积累下来的,史料中称为“祖遗内帑”,通俗地理解,就是清帝代代相传的小金库。

清代皇帝为啥要设小金库?

古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作为天子富有四海,理论上来说整个国家都是他的。话虽如此说,但是自古以来,皇帝花钱也不能肆无忌惮,一旦超过警戒线,就会被天下臣民耻笑,弄不好还要戴上一顶昏君的帽子。

比如明神宗,就是一位爱财如命的皇帝,除了从太仓调银入内库外,还派太监到各省搜刮民财。明末李自成打进北京城时,国库空空如也,而大内府库却有几千万两存银。

顺治帝入关时晚了一步,这些巨额财富,都被李自成“载发长安”,无缘明君之内帑,或许这也是多尔衮对李自成穷追猛打的原因之一。

顺治年间战火频仍,军费浩繁,国库入不敷出。朝廷为了拉拢人心,又不准加征赋税,所以只能动用皇帝个人小金库。

皇太极去世时,其实也是给顺治留了一笔个人私产的,具体数字是多少呢?《清世祖实录》中只记了顺治元年九月,已将“盛京帑银取至百余万,后又不挽运不绝”。据大致估计,皇太极的个人财产,应该在三百万两左右。

到了顺治八年正月福临亲政以后,户部尚书巴哈纳奏称,“今大库所存仅有二十万两”,而百官俸禄共需60万两,顺治帝不得已下谕:“大库之银,已为睿王用尽,今当取内库银按时速给”。

顺治一朝国家财政始终没有大的起色,福临去世后广储司的账上只剩下105万两银子,比皇太极遗产少了三分之二。

康熙继位后,国库空虚,朝廷吃够了缺银的苦日子,康熙帝亲政后就迫切需要聚敛钱财,充实国库,增加内帑。

但是康熙帝一向自诩宽厚仁慈,不贪钱财,还不止一次斥责明帝取户部库银入内宫。因此,他不可能采取明朝昏君那样的做法,更不愿意背负坏名声,玷污圣明天子的光环。

既不从户部拿钱,又不能玷污圣名,这一看似无法解开的死结,却难不倒天纵英武的康熙,在他的经营下,内库不断得到充实。

那么康熙帝是采取什么办法敛财的呢?

皇帝敛财不管用什么办法,明也好暗也好,都会受到指责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为此,康熙首先明确了一个总得态度,用他的话说就是:“内库银系朕之帑金,户部银库亦系朕之帑金,总无分别之处。”有了这个说辞,大臣们就无法反驳。

康熙敛财的办法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其一、首开工程节省银

内外工程的修建、维修,是每年财政支出的大项之一,所需费用皆出自国库。但是物料采办以及工程费用的核算却是内务府。

内务府按照惯例,将工程承办给民间私人老板,这中间就存在巨大的差价问题。康熙正是看准了这一商机,出台了工程节省银,规定具体的比例是14%,这笔款项在户部拨款之后,直接划到广储司的账上。

比如工程预算为20万两,那么康熙啥也不用问,就有2.8万两的私人进账。

其二、出台草豆节省银

草豆是用来喂养军马的,属于军费开支的一项。从顺治时期开始,草豆都是由民间老板私人承办的,清初的“八大皇商”里头,就有人世代经营这一生意。

每一年户部会拨款给草豆商,由于这些商人是皇商,属于垄断经营,所报的价格也是市场的几倍,利润相当可观。既然是皇商,他们就得孝敬皇帝,康熙时期规定草豆节省银的比例是20%。

仅从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三年间,一共11年负责采办草豆的皇商,向康熙帝孝敬了节省银90余万两,实际上这些银子都是出自国库。

其三、铜铅节省银

户部、工部下设的宝泉局、宝源局,每年都要铸造大量的制钱,所需的铜铅量十分巨大。京师不产铜、铅,这些原材料要从云贵和内地各省采买,然后运至京师。

与草豆采卖的性质一样,康熙帝也将这部分业务承办给了皇商,或是在特定时期交给江宁、苏州织造。所不同的是,铜铅的采购费用要比草豆高出许多倍,利润更加丰厚。

比如江宁织造曹寅就曾奉旨接收14个榷关的358万斤铜,每年向广储司交节省银12.5万两,后来又增至每年14万两。要知道,康熙晚年云南一省的赋银才10万余两,贵州12万余两。

以上只是康熙个人收入之一端,内务府还有其他方面的进账,比如最基础的皇庄、果园等经营,每年收入大致在15万两左右。

还有罪产入库,八旗人员,上至大学士、尚书、侍郎、督抚,下至中小官员,凡是犯了重大刑罪,家产照例都要抄没,所有田地银房店铺,以及家人奴仆都要变卖,送交内库成为皇帝的私人财产。

又,内务府实际上还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放贷机构,靠借贷内帑,收取高额息银。

至于康熙每年有多少个人收入,一直以来没有确切的说法,但至少是在百万两以上。当然百万两也不是纯收入,除去开销,一年的盈余应该也不是小数。

雍正继位后,广储司的账目上总存银为523万两,乾隆继位时增至665万两,至嘉庆继位时,已经达到了1200万两。这笔钱很少用于国家公用,一直传到了咸丰帝,要不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可能还会传给溥仪。

0 阅读:411
评论列表
  • 2025-01-21 19:04

    谁告诉你的,明末大内府库有几千万两?明朝岁入300万两左右,每年支出远远超过收入,特别是万历三大征,基本上掏空了!明末加三饷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