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升任总督的概率有多大?如果是汉人,最多只有5%的机会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24 16:54:39

咸丰以前,全国8个总督里头最多只有一个是汉人,15个巡抚里头汉人也占不到一半。如果把时间往前推至乾隆朝,那么汉人担任督抚的比例就更少了。事实情况是,乾隆时期,汉人能做到巡抚已经是仕途的极限。

本来按照清代的官制,总督出缺,巡抚是第一候选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汉巡抚出任总督的概率极低,哪怕是有合适的人选,皇帝也会从第二梯队的旗人中钦点委任。说到底,总督作为一省或数省最高军政长官,一般不授予汉臣。

御史就以乾隆朝为例,来分析汉巡抚不能出任总督的几个原因。

其一、自顺治入关那天开始,就设立了政治壁垒

大清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崇满抑汉也是历代统治者制定的基本国策。入关之初,因满、蒙大员不通汉文,各省总督、巡抚基本上以汉军旗人为主。

康熙以后,随着汉文化的普及和发展,旗人已经能熟练掌握汉语,在这个大前提下,满洲、蒙古出任督抚的频率渐多。这也显示出,哪怕同样是旗人,汉军与满洲、蒙古都还有显著的区别。

乾隆皇帝在满汉之分上,胜过康熙、雍正,也比嘉庆、道光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是从骨子里防范汉人的,这一点从用人上最能体现,他宁可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培养满洲亲贵,也不用现成的汉人。

就拿第一次金川之役而言,首席军机大臣讷亲本不是一个知兵之人,却被派到前线主持军务;讷亲被正法后,又提拔毫无军事经验的傅恒出任经略。而事实上,用兵金川最合适、最稳当的应是岳钟琪。但因岳钟琪是汉人,才使得乾隆舍近求远。

各省督抚的任命同样也是如此,御史大致查了一下,乾隆朝陕甘、云贵、两广、四川四个偏远省份的总督,几乎没有汉人,仅有李世杰、孙士毅极个别深受乾隆信任的汉人,曾短暂出任过总督一职。

从统计数字上来看,汉人担任以上四省总督的概率为5%左右。这个比例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其二、实在没人可用的情况下,以汉巡抚或大臣署理或暂任

乾隆朝汉人出任总督的情况还是有的,而且也不是一两个人,比如两江总督,就有杨超曾、庄有恭、陈辉祖、李世杰、闽鹤元、孙士毅六人。

其中杨超曾、庄有恭、闽鹤元、孙士毅四人都是“署理”。署理是什么意思呢?和现在的“代”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代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转正,清代官场上的“署理”仅仅就是暂代的意思,是皇帝还没有最后拿定主意,或是正式委任者已经在路上。

可以这么理解,凡是署理总督的一般都难以实授。

李世杰与陈辉祖虽然是实授,不过任职的时间都很短,他们也是属于过渡性委任,最终都由旗员接替江督一职。

还有就是乾隆十九年,刘统勋以军机大臣、刑部尚书的身份,被委以陕甘总督。因为这一年乾隆决定对准噶尔部用兵,手里又没有合适的旗人,这才让刘统勋以军机大臣兼任陕甘总督。就这刘统勋都算是创下了记录,因为乾隆一朝,只有刘统勋一个汉臣担任过陕甘总督。

从官缺的角度而言,各省督抚本来就没有规定非得是旗人,会典中也说是“满汉并用”。可乾隆是发自内心抵触汉人出任总督,在他统治的六十年间,汉人出任总督比任何时期的概率都要小。

也不是没有例外,八大总督中只有直隶总督相对而言对汉人开放程度较大。这是因为直隶就在天子脚下,任何风吹草动都难以躲过皇帝的眼睛,用有才能得汉人担任直督,对朝廷形成不了任何的威胁。

其三、汉人任总督旗人就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

乾隆时期满洲人口也就一百多万人,这还是男女老幼的总数。满人相比较汉人而言,不管是文化水平还是治理地方的能力,都要差上一大截。旗人只是凭借特权入仕,或是做到高位,但平心而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不称职的。

不称职可以用权力来弥补,因总督基本上旗人,凭借一把手的威权也没有人敢正面反对或指责。但要是反过来情形就不同了,如果总督是汉人,巡抚是旗人,那么难免就会受制于人,最终也会沦为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闲人”。

比如咸丰朝的湖广总督官文,他的能力比起湖北巡抚胡林翼来,差得何止万倍。可他是旗人又是总督,别人就拿他没办法。

胡林翼起初想弹劾官文,在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劝阻下才不得不强忍了下来。后来胡林翼想尽办法与官文交好,官文才将湖北的军政大权拱手相让。反过来看,假如胡林翼是湖广总督,而官文是湖北巡抚,那么毫无疑问,官文恐怕连说话的余地都没有。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各省一大批旗人总督,因失城丢地被革职查办,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咸丰帝不得不启用汉臣,曾、左、李等湘淮军统帅,才逐渐取代旗人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

事实上,乾隆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太平天国以后,全国的总督、巡抚一多半都是汉臣,朝廷也因此失去了掌控权,并最终将大清朝送上灭亡的道路。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