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六个功封铁帽子亲王,以地位、军功而言应该如何排名?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4-18 18:08:49

和硕亲王是宗室最高爵位,本身来讲只要是亲王级别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清代的亲王因其分封方式的不同,功劳大小的区别,以及辈分血缘的关系,也会出现排名前后的问题。以开国六个铁帽子亲王为例,就存在排位先后的问题。

分封方式是决定排位的关键因素

努尔哈赤时期,宗室分爵尚无定制,只是以大贝勒、贝勒等区分等级,当时的四大贝勒地位最高。皇太极继位后,始定宗室爵制,封代善为礼亲王、多尔衮为睿亲王、济尔哈朗为郑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岳托为成亲王。

以上六王分封时间最早,且清一色都是旗主,后来岳托被降为郡王,顺治时期,又封硕塞为庄亲王,此六王即为开国六和硕亲王。因他们都是以功而晋封为和硕亲王的,所以又称为“肇封亲王”或“功封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将其爵位世袭罔替,这就有了铁帽子亲王的称号。

庄亲王以后,清王朝就不存在功封亲王了,之后皇子授封皆为“恩封”。恩封的特点是受封者凭借天潢贵胄的身份而获封亲王的,本人并没有军功。所以,其含金量就不如功封亲王,爵位也不能世袭罔替。

恩封亲王中也有特例,如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等,皆因皇帝特恩而被允许世袭罔替,但是绝大多数恩封亲王,都实行降级承袭的原则,头上没有铁帽子。

朝廷有定制,亲王“皆定以班”,就是说在朝会班次上,功封亲王一定是排在恩封亲王之前的。光绪朝《大清会典》中就明确记载,凡遇朝会,在不分左右翼的情况下,亲王班次为:

首礼亲王,次睿亲王,次郑亲王,次豫亲王,次肃亲王,次庄亲王,次怡亲王,次恭亲王,次醇亲王,次庆亲王,然后才是恩封亲王。

如果分左右翼那么左翼首睿亲王,次豫亲王,次肃亲王;右翼首礼亲王,次郑亲王,次庄亲王。总之不管怎么分,功封的六个铁帽子王都排在恩封王之前。

同是功封的情况下军功大者排前

毫无疑问,清代所有亲王中,以礼亲王地位最尊。乾隆时期形成制度,凡是朝廷重大场合下,第一个上折发言的必是礼亲王,然后才能轮到其他亲王,这是乾隆皇帝对第一代礼亲王代善功劳的认可。

代善在其兄褚英被废除太子之后,成为努尔哈赤的接班人,且代善在诸贝勒中年龄最长,在后金政权建立时功劳最大,他鼎盛的时期,一人独掌正红旗和镶红旗,实力远在其他贝勒之上。

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如果有意汗位,那么以皇太极的实力是无论如何也争不过他的。可是代善其人忠厚,自认能力不如皇太极,在他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极继汗位。别的且不说,就冲这一点,也是后来的多尔衮所无法比较的。

军功第二的是多尔衮,多尔衮比代善小29岁,名为兄弟实际上都不是一代人。多尔衮是在皇太极建国大清后才脱颖而出的,如果以军事天赋而言,多尔衮在代善之上。尤其是大清入关,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主掌军国大政,为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乾隆在评价多尔衮的时候,对他十分认可,认为他是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所以才为他平反并恢复其睿亲王爵位。

第三位是郑亲王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儿,从血缘关系来较为疏远一些。他的年龄比代善小比皇太极长,在后金政权创立以及大清建国的过程中,表现也很抢眼。关键是济尔哈朗行事低调,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因此不管是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是后来的顺治帝,都对他十分尊敬。

以军功论,济尔哈朗不如代善、多尔衮,也不如多铎、豪格,之所以能排在多铎前面,主要是因为他在两次皇位争夺中,都能站准队,尤其是皇太极死后,代善态度中立不发表意见,关键时候是他出面提议以福临为继承人。

顺治帝清算多尔衮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的又是济尔哈朗,所以他既有拥戴幼主之功,又有辅佐顺治亲政之劳,排在第三位没有争议。

排在第四的是豫亲王多铎,多铎被誉为“大清战神”,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政权,多铎出力最多。乾隆也认为,仅以军功而言,没有人能胜过多铎。就连顺治帝在清算多尔衮的时候,也没有过多为难这位叔叔,只是将他降为郡王。

第五名是肃亲王豪格,豪格有皇帝的命而无皇帝的运,他本来是皇太极死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是在与多尔衮的争夺中两败俱伤,让年幼的福临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豪格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就是被他消灭的,就连张献忠本人也在战斗中被击杀。豪格本来很有用武之地,但在多尔衮的打压下,被革爵囚禁而死,福晋也被多尔衮霸占。

排名最后的是庄亲王硕塞,硕塞是六个铁帽子亲王中地位最尴尬的一个,他的军功谈不上多大,也不是一旗之旗主,完全是顺治推恩才封的亲王,后来乾隆出于政治考量,才将他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换句话说,庄亲王即便比怡亲王地位高,但也高不了多少。

至此,清初六个功封铁帽子王的排名就出来了,顺序为礼亲王、睿亲王、郑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