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几个汉臣是皇帝绝对信任的?二百多年间,满打满算也就三人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1-23 16:56:38

清代有哪些汉臣是皇帝绝对信任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很多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如范文程、李光地、张廷玉、刘统勋、于敏中等等。御史认为这些人其实都称不上是皇帝绝对信任的,真正称为君臣一心、言听计从的其实也就三个人。

第一个是嘉庆朝朱珪

朱珪是乾、嘉时期名臣,如果按照资历和名气而言,朱珪不如刘墉、王杰、董诰。乾隆晚期,朱珪还在地方担任巡抚、总督,直到乾隆驾崩后,才被嘉庆调至京师任职。而且朱珪一生都没有进入权力中枢机构军机处。

是不是军机大臣不重要,重要的是朱珪和嘉庆帝之间有着深厚的私人感情。早在乾隆四十一年的时候,朱珪以侍讲学士的身份在上书房行走,教皇十五子颙琰读书。

朱珪博学也是好老师,颙琰勤奋是一个好学生,师生之间在一起也不算长,掐头去尾也就是三年多时间。然而就是这三年时间,让朱珪成了嘉庆帝最信任的汉族大臣。

嘉庆帝亲政当天,就迫不及待发出上谕,调朱珪入京在南书房任职,并加太子太保管理户部三库。

嘉庆帝亲政之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如何处理和珅。当时朝臣中有不少建议将和珅党羽一网打尽,借此机会掀起一股反腐浪潮。嘉庆帝一时拿不准主意,曾几次向朱珪请教,朱珪认为,和珅一案不应该牵连太多,否则将会引起朝局不稳。

在朱珪的建议下,嘉庆帝仅处置了和珅及其个别重要的从犯,没有大范围牵连。应该说朱珪也是从大局着眼的,亲政之初不宜杀伐太重,且白莲教起义正如火如荼,稳定是首要的。

嘉庆帝本人性格宽仁,对朱珪更是言听计从,国家军政事务,实际上都是师生两人商量着办的。

嘉庆十一年朱珪去世,嘉庆帝悲痛欲绝,他亲自到老师的府上吊唁,晋其为太傅,赐谥文正。嘉庆一朝,朱珪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第二个是道光朝曹振镛

曹振镛于乾隆四十六年中进士,凭借官二代的身份,仕途扶摇直上,嘉庆驾崩时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兼管工部。

道光继位后,先帝遗留下来的托孤大臣几乎被一锅端了,处在二线的曹振镛被火速提拔为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一下子成了道光帝的心腹重臣。

曹振镛与道光帝不是师生关系,两人此前的交集也不多,然而君臣两人能够惺惺相惜,必然是有原因的。根子就出在“节俭”上,或者说曹振镛早已把准了道光帝的脉,为自己的仕途铺好了路。

道光一朝,将勤俭节约做到极致的就是道光帝和曹振镛二人,不过道光是真节省,而曹振镛是被迫节省。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曹振镛因此而大获圣宠。

曹振镛一定是个洞察力很强的人,道光继位后一心想做客守成之君,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执政原则,曹振镛作为首席军机大臣,百分百不走样以道光的意志为转移,凡事都是报喜不报忧。

后来曹振镛给他的门生们总结了一个为官秘诀——少说话、多磕头。正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朝野内外万马齐暗,若不是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帝还真就能蒙混过关了。

道光对曹振镛也是发自内心的信任,几乎人臣能获得的荣誉也都给他了,曹振镛作为一个毫无尺寸军功的文臣,居然数次绘图紫光阁,生前晋太傅,死后赐文正,就差配享太庙了。

第三个是咸丰朝杜受田

相比较于朱珪、曹振镛,咸丰帝对杜受田的恩宠程度,几乎就达到了“父子”关系。杜受田原本是咸丰的老师,在道光朝皇子争储中,原本处于劣势的咸丰,硬是被杜受田抚上了皇位,就冲这一点,咸丰对他有感不完的恩。

咸丰初年,军机处、内阁形同虚设,国家军政大事咸丰从来不会询问军机处的意见,杜受田的话几乎就等同于圣旨。

从私人感情来看,咸丰早年丧母,道光去世后,只有杜受田能给他带来只有长辈才能给予的爱,加上咸丰帝本人执政能力一般,根本不具备乾纲独断的能力,他能依靠的只有老师杜受田。

杜受田是个好老师,个人品德也是没话说,遗憾的是他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连张居正的背影都摸不着。就大清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来讲,君臣二人根本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杜受田命不好,咸丰元年就去世了,这对咸丰的打击十分巨大,他亲自祭奠扶棺痛哭,下旨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赐谥文正。

朱珪、曹振镛、杜受田三人,在清代历史上都算不上杰出大臣,在汉族官僚中,比他们能力强的人多了去了。只是他们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有幸成为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大臣,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

0 阅读: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