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159: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的起因

永哥历史 2025-02-20 04:44:46

1、宗教改革运动造成了教会的第二次大分裂,第一次大分裂是1054年,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政治和神学上的差异,尤其是在教会权威和教义解释上的分歧,结果是东西方分裂为东正教(主要在东欧和中东地区)和天主教(主要在西欧)。

2、16世纪的第二次教会大分裂,主要由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等宗教改革者推动,宗教改革的主要动机是对天主教会内部腐败现象的不满,如赎罪券的贩卖,以及对教会权威和教义的质疑,结果是西方教会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包括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会等多个新教派别)。

3、马丁·路德出生于1483年,在22岁时,他成为了奥古斯丁隐修会的一名修士。奥古斯丁隐修会也是个托钵僧会,但是与方济各和多明我不同,方济各和多明我强调兼济天下,致力于将俗世改造成一个普世的基督教王国;奥古斯丁隐修会强调的则是独善其身,他们的信念是今生只是来生的预备和试炼,更注重个人的灵魂得救。

4、怎么才能得救呢?悔罪是得救的前提条件。根据基督教的教义,只有通过悔罪,才能涤荡今生的罪,从而在来生获得救赎。问题是如何意识到自己今生所有的罪,办法就是灵修,奥古斯丁隐修会认为通过不断地钻研神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罪,并进行悔改。

5、奥古斯丁隐修会这个灵修的办法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容易走火入魔:一个人越是虔诚,就越是要严厉地审查自己的思想;而越是严厉地审查自己的思想,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罪。越有罪越需要忏悔,越忏悔就发现了越多的罪,这就掉进了一个死循环,这正是发生在路德身上的事情。

6、路德越是热衷于忏悔,越是仔细检查自己思想中的每一个细节,结果却是感到自己离上帝越来越远,内心非常痛苦。走偏了之后,修道院院长就于1508年派路德去维滕贝格大学教书。维滕贝格是萨克森选帝侯国的首府所在,这里成为了路德思想发展的重要地点。

7、九年后的1517年,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这被视为宗教改革的开端。该文献批评了天主教会的一些做法,尤其是赎罪券的贩卖。路德的核心思想“因信称义”,强调信仰而非行为是获得上帝恩典的关键。

8、1517年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的焦点只在于:忏悔是不是救赎的必要前提。关于忏悔和赎罪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正是路德最关心的问题,当年他就是因为这个走偏的。问题是路德因何要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9、早在1506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决定拆除旧的圣彼得大教堂,建造一个新的。然而,由于设计变更和资金不足,工程进展缓慢,十几年都完不了工。尤利乌斯二世去世后,利奥十世继位,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这个天字第一号大教堂尽快竣工。

10、为了筹集资金,利奥十世通过出售赎罪券的特许权来筹集资金。这类似于现代的加盟费制度,各地区的代理商需要支付费用以获得销售权。在德意志勃兰登堡地区,勃兰登堡公爵阿尔伯特成为代理商,并委托经验丰富的多米尼克修道会的修士约翰·特策尔负责销售。

11、特策尔为了提高销售额,声称赎罪券不需要忏悔即可生效,并宣称“只要投入钱箱的银币叮咚一响,炼狱里的亡灵便升上了天堂。”坚信忏悔是救赎必要前提的路德,愤然对赎罪券的销售方式和其与忏悔的关系提出质疑,并在维滕贝格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

12、维滕贝格是个小地方,路德又是个小人物,贴出一个《九十五条论纲》影响本来是完全可控的。加之,关于双方的争执,1518年,教皇利奥十世全面向路德让步,不仅承认赎罪券不能赦免人的原罪,而只能赦免教会的世俗惩罚,还承认买赎罪券并不能减少一个人在炼狱里的时间,即使是教皇,他的能力也仅仅只限于祈祷。

13、总之利奥十世第一时间就表态,路德的质疑是对的,并认为特策尔的宣传过于夸张。在此基础上双方顺利达成协议:路德向教皇特使做了忏悔,答应再也不写小册子了,教会也不追究路德了,就此翻篇。

14、但为什么又闹大了,而且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宗教改革呢?原因是:第一,是16世纪初特殊的社会大背景。在16世纪初,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文艺复兴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变革,识字率提高,普通民众开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思想。这种变化导致了识字阶层与不识字阶层之间的认知差异,尤其是在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分歧加剧。

15、第二,是教会的腐败和道德危机。教会内部的腐败现象严重,尤其是教皇和神职人员的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不满。教皇公开承认私生子等行为,使得教会的道德权威受到质疑。这种腐败现象导致了信徒对教会的不信任和对宗教信仰的困惑。

16、第三,是经院哲学的衰落与人文主义的兴起。经院哲学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失去影响力,人文主义者通过翻译和传播古希腊罗马经典,揭示了经院哲学中的错误。这种学术上的变革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宗教信仰,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思想基础。

17、第四,是政治权力的斗争也在推动宗教改革。教皇与各国君主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对赎罪券等经济利益的争夺,使得一些国家的统治者支持宗教改革,以削弱教皇的权力。例如,德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对教皇的不满,以及萨克森公爵对路德的保护,都是政治因素在宗教改革中的体现。

18、第五,是印刷术的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印刷术使得书籍和小册子的成本大幅降低,思想得以迅速传播。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通过印刷术广泛传播,成为宗教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19、第六,是马丁·路德的个人影响。路德本人性格鲜明,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影响力。他通过小册子等形式不断发表观点,吸引了大量关注。他的核心思想“因信称义”逐渐形成,并在宗教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总之,宗教改革的根源,不仅仅是对教会腐败的反抗,更是文字普及后社会认知分化的结果。宗教改革的本质,不仅是对教会教义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其影响远超宗教领域。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