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与少数民族文学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问题的博士生访谈录连载之三
尊敬的高致贤先生:
您好,为完成毕业论文的需要,因为您是贵州文坛的重要见证人,我希望能够在您方便时跟您就“少数民族文学”问题谈谈您的体验。访谈的主题为 “ ‘少数民族文学’在贵州:20世纪以来的兴起与变迁”。
“少数民族”一词新中国建立前已经出现,但作为一路对“文学”的命名,“少数民族文学”一词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得以出现并成为国家的合法话语。由于大家对 “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解有异,“少数民族文学”一词一直在使用中“定义”自己。因此我给“少数民族文学”一词打上引号,把这个词看成一个符号(比如这个词本身在官方机构、民间、媒体、研究者、作家中的“旅行”过程),一种文学运动或文学实践(比如官方机构的动员、多民族作家、研究者、知识分子的回应及相关的文学教育、影视改编、仪式展演等)。
一句话,本研究的主题是思考“少数民族文学”在贵州之“在”(为何“在”,怎样“在”, “在”哪里,“在”的意义等)。
下面附上我草拟的访谈提纲,以便您提前做一些准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帮助,我感激不尽,铭记一生!
敬祝
身体健康,创作丰收!
陈晓军
2017 年1月11日

网图侵删
附:
访谈录
陈晓军:这几十年来,“奢香”这一词从一个名、一所坟、一个馆发展为一座城,对此,你有何感想?你本人经历了哪些与“奢香”有关的文化活动?
高致贤:奢香虽然出身彝族,然而,她的历史功绩已经大大超过本民族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了!作为出生于奢香故里的一员,我为家乡有这样的前人深感荣幸!我1980年代初期调到县文化馆从事文物工作,主要就是筹备重修奢香墓。为此,我查阅奢香史迹,到贵州省博物馆拍照以前的奢香墓碑,到成都参观王建墓,到遵义考察杨粲墓,到赫章县财神区去采访王老先生(现在贵州民族大学王子尧教授的父亲),到省古建筑培训班学习。1984年底,我调到广播电视台搞采编之后,重点报道奢香夫人的史迹。电影《奢香夫人》在大方拍摄期间,我一直跟踪采访,写了不少报道。我作为贵州省旅游文史系列丛书《奢香故里》的副主编,是编辑该书的主力,写了该书2/3的文章。参与接待(介绍、报道)拜谒奢香墓的人民日报的老社长秦川等多位贵宾。萧克将军参观奢香墓后,安排大方写文章介绍奢香夫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县委书记杨兴举把任务交给我,我遵嘱亲自送稿到贵阳,交给陪同萧克将军来参观的省政协的常征副主席。又在《炎黄春秋》刊外网上发表介绍奢香夫人的文章。我还在不少报刊上介绍奢香夫人,还有一些介绍奢香夫人的文章收入多部合集出版。
陈晓军:您最近在搜集山歌并出版,影响很大。大家知道少数民族比较能歌善舞,您是否发现各民族的山歌的曲调、手法上的差异?有哪些?
高致贤:解放前,民间还没有条件出版少数民族文字的歌本,山歌都是即兴创作,口口相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正如有首山歌唱的:“郎一声来妹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先生教学有书本,山歌无本句句真”。苗族用苗语唱歌其他民族听不懂,他们也很少用歌声表达爱情。他们多是男的吹芦笙或吹木叶,女的弾口弦来表达爱情。汉族不准本民族的女人唱山歌,彝族是男女皆唱。贵州彝族大多数通汉语,他们也常常同汉人唱山歌,语言、曲调与汉族相同。原生态的山歌,表现手法比较单一,就是独唱,对唱,说唱(边说边唱,如泣如诉),盘歌(互相盘问,一问一答)。歌词绝大多数是七言四句。曲调就是普通调和“二环腔”,极少数人唱的时候,在一句或两句之间嵌“牙子”,显得花哨。普通调和二环腔我都会唱,也简单谱过,但是,没有必要谱曲,民间小孩一学就会唱,所以,很容易在民间流传。电影《刘三姐》中的山歌都是经作曲家雷振邦作过艺术处理,进入庙堂了的。严格说来,不算山歌,至少不算原生态山歌了!
陈晓军:你了解“三套集成”在贵州的书写情况吗?可否回顾一下其过程?
高致贤:这个工作我参与过。1980年代初、中期,各级文化部门按上级要求,广泛收集民歌、民间故事和民间谚语,整理逐级上报,我将自己以前收集整理的交给县文化局统一处理。我还将几首民间小调谱曲上交。我调到新闻单位后,还收到省里寄给我和由我转交理化公社的农民陈龙英等的一些稿费。去年夏天我回乡避暑,问及此事,有关人员说县里的已不知放到哪里去了。
陈晓军:除了上述问题,谈到“少数民族文学”,在您看来,你觉得还有哪些方面的看法、记忆想告诉我?
高致贤:我觉得少数民族文学这个概念不太好界定,是少数民族作家写的呢?还是写少数民族题材的?抑或是少数民族作者写少数民族题材的?都不好界定。文学是思想产物,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思想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学也不可能独立。当然,也可以将写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定义为少数民族文学。似乎这样定义也狭窄了点。文学不比文字,文学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精神产品,不好再细分为某种民族的了。如果定义少数民族文化还要好定义一些。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比较鲜明的特点。但文学就没有什么鲜明特点了!语言幽默、形象鲜明之类的特点属于作家个人,不可能代表多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