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学用口语写作?
高致贤
初学写作时,我认为文章是高人雅语,必须用华丽的辞藻来写,因此,写作时不考虑逻辑、情节,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遣词造句、寻找形容词上。常常为此冥思苦想,焦头烂额,耗费许多时间,最终不过砌出一堆华丽辞藻、言之无物的东西,而且不能自拔!
后来我为什么改变这种华而不实的写作导向呢?那是1961年放寒假时,语文老师舒家骅布置我们下学期开学写一篇假期见闻。那年冬天我家乡发生流行性脑膜炎,我回校开学途中,有防疫人员在城外拦路“滴鼻子”防传染,我感到很新鲜,也有社会意义,假期见闻就取此为材。因为老师要求当堂交卷,我一时找不到华丽词藻来形容那种情况,只好以日常用语写下来交卷。交卷后,我一直为没有写出文采的那篇作文感到难过!

谁料第二个周六发作文时,舒老师将我那篇作文作为范文,整整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评讲,其中对文章的语言平实加以高度赞赏!最后将那篇作文推荐给校刊发表,使我受到很多鼓励和启发!我也因之参加了学校课外文学写作小组,享受到舒家骅、高之骥等老师们开的写作“小灶”!
一天,我问舒老师为什么那样看重我那篇语言干巴巴的作文?老师没有回答我,而是反问我喜欢不喜欢听老百姓讲故事?我说喜欢。老师就不讲下文了。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一点一滴的琢磨,现在才知道一点点眉目。
一些目不识丁的老农民不会写文章,也不知什么叫形容词。可是,他们摆起家居“龙门阵”来却有头有尾、活灵活现,他们不用什么华丽词藻和形容词,几句话就可以塑造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说一个人的衰老,他们不用年迈力衰、老态龙钟,或白发苍苍之类的成语形容,而是凭他们自己的感受说:“人老渐渐衰,屙尿打湿鞋,风吹流眼泪,一咳屁就来”!再看他们如何描绘懒惰女人呢?他们编几句“对门有个懒大嫂,头发乱成鸡窝草,半边生臭虫,半边生虼蚤,半边撮箕戳,半边扫把扫”。十句短语就把一男一女的形象勾画地活灵活现!这也就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写作实践,才领悟到舒老师说的一点意思!
民间语言丰富多彩,初学写作时往往认为民间语言太土俗,不想采用民语入文,反而耗费大量时间去追求那些空洞无物的华丽词藻。严格说来,这种作者还不会写作。只有到能够运用民间语言写作之时,才趋于成熟......
2016.12.27.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