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各种公众号和网络平台多如牛毛,目的都只有一个一一赚钱。而“天下中师生”公众号,不收作者一分钱,每篇还发200元稿酬,可说凤毛麟角。最近,还将平台发布的文章编辑成册,省级出版社出版发行,又给作者一波福利,应该是独树一帜了。

关注这个平台两年多,我给它的评价是有稿酬、有情怀、有影响、有格局的“四有平台”。可以说,它在这鱼龙混杂、追名逐利的自媒体时代,是一股清流,一个另类。
一是有稿酬。公众号的投稿须知第五条清清楚楚广而告之,“文章发表之后,阅读量上千即付稿酬(每篇200元)。打赏费也全部转给作者本人”。只要文章发表,主编在第二三天就通过微信把稿酬转给了作者。2024年1月1日后才要求阅读量上千,这也应该。鼓励鞭策作者多写优秀的稿子。
爱好写作的人,网上看到碰到的平台,许多不但不发稿酬,还变着法子掏作者的腰包。有的公众号征稿时说有稿酬,稿酬来源却是读者的打赏金。最后平台还要按一定的比例提成,达不到一定额度的,还全归平台所有。最终,大多数作者是一分钱都没有的,“白嫖”创作者的劳动果实。还有的平台将发表的文章编成纸刊、书籍或评奖后,让作者掏钱,变相收取作者费用。
《天下中师生》编辑出书,不但不要作者一分钱,还免费寄到作者手中。这样“憨”的平台,另类吧!

二是有情怀。首先是出资创办平台的“贵州三联教育集团”肖开玉董事长有情怀。他出资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企业,也不是为了个人树碑立传,而是开宗明义:“为天下中师生立传,为天下中师生立言”。这就是一种无私的情怀!
有情怀的还有“天下中师生”编辑委员会王刚主任带领的工作团队。从主编到编辑,编辑校发平台的文章和书籍都是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无私奉献。可能有的作者不理解,甚至还有恶语相向的,还要耐心解释。做的多是既费力又不讨好的事。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王刚教授,办公室的行政工作本就十分繁重,不但要负责与出版社和编辑对接书籍的编辑校改等重要琐事,还要一个人应对160多个作者。应该是把节假日和周末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时间都搭进去了。
文章发布和书籍出版后,率先转发带头推广,千方百计扩大影响。作者们群里对他表示赞赏和感谢时,他一句轻描淡写的“我们是一伙的。不客气不客气”,就“混”了过去。这些事,没有胸襟和情怀的人做不到。

三是有影响。从大处看,公众号的粉丝不断增长,发布的文章一般的阅读量都能很快过千。这次编辑出版的《天下中师生》第一辑,作者除了新疆、西藏自治区和天津市外,地域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一个诞生才两年多的纯文学平台,没有广告推广,就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屈指可数。
从小处讲,记得拙作《英姐》在公众号发表后,许多朋友见到我都说,“你写的《英姐》不错,反映了一代人的生活。”还有一位原在市政府任职,已经重用到其他市的领导,专门打电话给我,开玩笑说,“你写的英姐要是遇到你,可能就不是这样子了。”我只能哈哈一笑。没想到一篇小文,会有这么多领导和朋友关注。后来平台发表习作《屋顶的菜地》,一次碰到一位省教育厅机关熟悉的领导,他说,你那篇在屋顶上种菜的文章我们都看了,你那时的生活真有趣。我问他在哪看到的,他说:我们也关注了“天下中师生”呢。
由此“一斑”可见。“天下中师生”这个平台的影响正像如酥的春雨,无声地浸润拓展在互联网这块土地,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四是有格局。中国的教育史上,中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有的人锤炼成了高级干部,乃至共和国栋樑;有的人修练成了高级知识分子,乃至国内外知名专家。但他们中的大多数还是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小草一样默默无闻。有的还受到了历史的误会和生活的折磨。也许,他们中的一份子作为个体是渺小的,很容易就会被无情的历史忽略,但中师生作为一个群体,对近现代我国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不可替代,也不可磨灭的。
可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消失,随着最后一代中师生离去,几十上百年之后,“中师生”可能会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那众多的小人物谁来为他们立传,谁又来为他们立言,让他们成为历史记忆中亮丽一笔!“天下中师生”公众号勇敢地站出来,担起了这历史的重任。这就是格局,这就是担当。

这应该不是一时冲动之举。贵州三联教育集团和《天下中师生》编委会已经拟定了长远计划,将来还要出第二辑、第三辑……第N辑。从王刚主任透露的下步活动安排也可以看出,征文的评奖不是“谁出钱谁说了算”,也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由出资老板和编委领导内定,而是交由知名专家全权评审;书籍发行和征文发奖及相关活动也在按高标准高规格来谋划。这些都表明,有这样一群人,在把这件事当成一个伟大的事业来做。
有这样一个“佳作必发”,对爱好文字的人特别友好的公众号,朋友们还不冲吗?给你它的投稿邮箱:16035262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