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单仁行”公号,订阅“单仁行”公号
从企业家的角度探究商业本质
01
最近有多家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员工爆料小红书即将裁员的消息。

爆料说公司高层对于员工人效表现不满意,连拼多多的一半都达不到,所以要降本增效,优化各个部门绩效表现偏低的执行人员,裁员幅度可能达到20%-30%。
官方对这个消息没有回应,不知道是默认了,还是如何。
当然,暂且不论消息真假,我特别想跟大家聊聊“降本增效”这件事。
02
高人效,本来就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降本增效,也是企业应对经营管理问题的处方药,
但是,在寒冬的时候,处方药经常会变成万能药。
有的企业只求速度不求长效,给慢病下猛药;有的企业有病就滥用药,只治标不治本,形成了药物依赖,有什么事就下药。
如果真的是像爆料说的,管理层觉得公司的人效,连拼多多的一半都达不到,所以要降本增效。
这就有点像系统理论当中的“转移负担”(shifting the burden)。
把问题从我这里放到别人那里,变成别人的问题;把问题从今天转移到明天,变成后人的问题;把问题从表面上的症状消除,好转移对深层根本问题的关注。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曾经仔细计算过各大互联网企业的人效比,像拼多多2023年全年营收2476亿,同比增长90%;净利润600亿,同比增长90%。

以拼多多的员工1.3万人计算,人效比达到了惊人的1904万,相当于每个员工给公司带来了1904万的营收。
如果我们没有算错,这个成绩不仅是中国互联网科技企业人效比的第一名,还是全球互联网科技企业的第一。
什么概念呢?
把拼多多人效比砍掉一半,高达952万,比腾讯的578万,阿里的226万还高了很多。
如果简单用拼多多人效比作为唯一标准,来实行降本增效,那我相信,全球不管是互联网科技企业,还是电商企业,有一半干脆关门好了。
因为企业的定位、战略、赛道、文化、组织模式、领导者风格,包括企业的发展阶段,都会有着根本的不同。
人效比,只是其中一个表面指标而已。

其实,也有学员问过我怎么去降本增效?是不是我降低成本和开支,我就能增效了?
答案是:当然不是。
降本增效,并不意味着降本一定会增效,增效也不只有降本,甚至不需要降本这一个方法。
为什么呢?
我们曾经有学员觉得公司开支太大了,要降本增效,想来想去,把显眼的营销开支给停了。
我问他,你的投入产出比是正的吗?
学员告诉我,是正的。
我说如果我们停掉,不花一分钱,不增加任何投资,还会有产出吗?即使想中奖,起码你得先买一注彩票吧?
只要投入产出比是正的,产出的增幅大于成本增加的幅度,这就是实质上的增效。

当然,不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增效的目的会有很大差别,但究其本质,都是在解决企业抓住机会的能力问题。
这个机会一方面是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就是营销机会。
而能力就是组织能力和企业战略的匹配度。
没抓住“机会”和“能力”这两个根本,降本再多,也不可能增效。
03
那么,怎么解决企业抓住机会的能力问题呢?
德鲁克老爷子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一个生产马车鞭子的企业,效率再高都不可能生存”。
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都看过德鲁克写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他提出了两个概念:

效果是什么?
是组织要去做正确的事。
效率是什么?
是管理者和成员要正确地做事。
我们把这句话延伸一下,把一件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给做对了,那就是效能。
所以,系统性地提高效能,而不只是提高效率,才能提高企业抓住机会的能力,也是我们去实现增效的目的。
那么,增效该怎么做呢?
增效策略的第一步,就是我们要先界定价值产出的成果,也就是效果。
因为在不同的战略选择下,企业对效果的判定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现在的战略是激进的,那我现在的投入是为了抓住未来的重大机会;如果我的战略是保守的,那我就要着眼于现在的稳定。
从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入手,以终为始的来看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它是不是一件正确的事?

而不是直接从投入开始,这样容易出现“事后方知我是我”的亡羊补牢问题,也就是“从效果上看差距”。
第二步就是我们在对效果的分析基础上,去推导我们有没有正确的做事?怎么去提高转化的手段和路径,也就是效率。
人效当然是效率的重要部分,但不能只在人效上做文章,而是要充分利用人效和其它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如说我们的资产效率,现金流、资产收益率、库存周转率、技术、设备、产能这些资产的投产效率。
人效和资产效率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促进。
这一步就是“从效率中找问题”,我要去重新梳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设计、人才能力、技术工具,尽可能发现拖累我们效率的问题在哪里。
第三步,是以产出的效果为目标,基于我们现有的效率问题,从因果链条中制定系统性增效计划,提升效能,把事情给做对,也就是“从效能中找答案”。
根据绩效改进之父,托马斯·吉尔伯特的研究,组织绩效不佳的原因中,只有25%属于个人因素。
虽然看上去很多效能问题在个体层面体现的更加显现,但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上升到更高的纬度和层面。

吉尔伯特按照顺序列了5个纬度:生态效能—组织效能—协作效能—团队效能—个体效能。
不解决其他四个效能的问题,只在个体效能上用力,效果非常有限。
所以,从效果出发找差距、在效率上复盘找问题,从效能上根据因果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这才是降本增效的底层逻辑。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统筹各种资源,做到减少损耗、优化组合,用高效代替低效,用更聪明代替傻努力,用文化去影响人心。
04
对我们所有企业来说,降本增效其实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优化过程,它应该要伴随企业生命周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是只是去应付组织和领导的一种转移负担。
我相信,企业降本增效的体现,不仅是我们经营数据上的变化,更应该是组织从上到下每个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变化,把降本增效真正去变成组织和个人的一种理念和习惯。

最后,我想用德鲁克的一段忠告作为结尾,希望大家不是事后才有所感触。
他说“管理费用包含了最具生产力的资源—管理者、规划人员、设计师、创新者。当然也包含了组织不良、士气不振或者目标混淆而存在的人员。
有两种管理费用:生产性、创造性的管理费用,它们用于管理者、技术或专业人才的费用。
还有一种寄生性、摩擦性的管理费用,它们没有提高生产力,反而在降低生产力,由摩擦反过来又会创造新的摩擦。
我们需要的生产力观念是,一方面把投入与产出的一切努力都加以考虑,同时又能根据与产出结果的关联性,来呈现所投入的努力,而不是假定,个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性投入。”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