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丘
编辑|海蓝宝
经由久米村人在琉球传播的道教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与琉球王权联系紧密。
一、神仙信仰琉球国王授权久米村籍官员学习风水并且替王室建筑相看风水,吸纳并且向中国道教正统传人求赐符箓。
同时还利用神仙文化与中国儒学文化的结合教化百姓。这些都是道教文化在琉球影响力的重要佐证。
在道教文化中,道教徒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仙,因此神仙信仰是道教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神仙体系下,成仙分为三类,分别是天仙、地仙和尸解仙。
道教多神信仰传入琉球后,其神仙信仰也影响了琉球的神仙文化,主要表现类型有天仙与尸解仙两种。
天仙是住在天上有法力的神仙,琉球流传的主要天仙相关神话是东亚“羽衣仙女型”神话,对应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天鹅处女型”神话。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西村真次对该类型神话做出了如下梳理:
1.仙女脱下羽衣,变成人类女性而沐浴;
2.男人偷走并藏起羽衣,强迫天女与之结婚;
3.二人结婚后,生下若干儿女;
4.生下孩子后,夫妻感情破裂,天女升天离开;
5.感情破裂原因是因为天女发现先前羽衣被男人藏匿。
“羽衣仙女型”神话是中国道教神话中最常见的神话母题,《搜神记》中的“毛衣女”故事是中国最早的此类型神话。
与搜神记中另一则“董永卖身葬父”故事相结合,发展成为著名的牛郎织女神话。
琉球的类似神话故事在当地被称为“天人女房谭”,并且在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出使琉球的册封副使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记载了“铭苅子”的故事,这一故事就是典型的“羽衣仙女型”神话,被改编成组踊表演给册封使团观看。
李鼎元误将“铭苅子”作“铭列子”,实际上这个故事就是琉球王国时期极为流行的“铭苅子”神话故事,在琉球古籍中拥有数个变体。
例如《琉球国旧记》中“茗苅子祠堂”条目中记载了另一个版本的铭苅子故事。
这个版本的铭苅子传说相较李鼎元所记载的组踊故事,更贴近琉球本土的“天人女房谭”故事情节,即存在孩子的歌谣使天女找到羽衣的桥段。
李鼎元记录的“铭列子”故事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传说,它的发展脉络基本上符合“羽衣仙女型”神话,含有仙女羽衣、阴阳思想、英雄拥有仙人血脉、异类婚等典型的中国道教神话元素。
还加上了铭列子生性纯笃的故事背景以及王府施恩的结尾,使整个故事更加符合儒家正统思想的审美。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铭苅子传说中,天女生下的三个孩子中两个儿子夭折,而剩下的长女成为了尚氏第二王朝尚真王的王后。
这样一来,他们的后代便是天仙的子孙,可见王室通过神话传说为自身统治赋予了神性。
另外,还有察度王的母亲是天女的相关传说。
在琉球的另一与天仙相关的故事“寝太郎”则包含有玉皇、天宫、天帝等道教用语,可以看出道教对琉球的天仙类神话故事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与李鼎元《使琉球记》以及《琉球国旧记》中记载相似的琉球“天人女房谭”故事还见于以下文献中:
1.《琉球国旧记》卷六“惠帽子井岳”条目;
2.《琉球国旧记》卷六“久场堂岳”条目;
3.《球阳》附卷《遗老说传》第35话;
4.《球阳》卷一“察度王”条目附记;
5.《球阳》卷三“尚真王十年”条目附记;
6.《中山世鉴》卷二“大元至正十年庚寅察度王御即位”条目;
7.《中山世谱》卷三“察度王”条目附记。
这些“天人女房谭”故事内容虽各有不同,但情节基本一致,在“羽衣天女型”神话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富有琉球特色的变体,大致遵循以下的故事发展线:
1.天女在井水边、泉水边沐浴,男人藏起她的羽衣;
1.羽衣藏在粮仓的谷堆中;
2.天女嫁给男人并且生下孩子;
3.通过孩子的歌谣天女知道了羽衣藏匿的地方;
4.天女取回羽衣带着孩子飞回天界,有时一部分(或是全部)孩子留在人间。
琉球神话故事的另一种类型是尸解仙神话。尸解仙即修道者死后复活成仙,是“死而复生”神话母题在道教神话中的体现。
早在《山海经》中,就有颛顼死而复生的神话故事,道教的尸解仙是对中国上古神话体系的继承。
《球阳》中有尸解仙的相关记载,在记述中,包含了生而灵异、险境不死等异人要素,死后则“尸脱”、“空棺”、“异香萦绕不散”,与中国道教神话中关于尸解仙的描述基本一致,应是受到了久米村道教信仰的影响。
在《球阳》附卷《遗老说传》中的142个故事中,则有四则故事与尸解仙相关。在某些传说中则同时带有天仙与尸解仙元素,如《琉球国旧记》中“船立岳”条目的记载:
昔友利村平屋地有一男童,赋性敏慧,存心道正,幼时俱丧双亲,而身无所依,或住于岩洞之中,或宿于树荫之下。但常为村民采薪挑水,钓鱼自养。
而孝心愈深,祭祀匪懈。一日偶往螺草浦钓鱼时,忽见神女架小舟而来曰:妾求为汝妻。
男童曰:吾幼失父母,已为孤身,无所依告,何想娶妻耶。神女曰:妾怜君孤身,故特来求配。
男童无言可辞,结为夫妇。……不觉光阴易过,日月疾走,已历数年,忽生一女,名叫应田原。
及已长时,神女谓夫曰:我有一布袋,藏米已久矣,终身食之,无不足焉。遂神女与夫共荷布袋往螺草浦,即化鱼入于海中。
某女子,子孙繁昌,已到白发,颜色不衰。至其病故,葬于山立岳。
后亦开馆视之,竟无尸骨。故人尊敬之,以为神。而航海洋及有求祈者,必到于此而祷焉。
这则神话显然受到了中国道教信仰的影响,在故事内容与故事细节上都可以看到道教神话的痕迹。
例如“已到白发,颜色不衰……开馆视之,竟无尸骨”是典型的道教尸解仙描述。
同时,这则神话传说也不乏琉球当地宗教的特色,女儿应田原死后被奉为御岳神便加入了琉球御岳信仰的要素。
琉球的神仙信仰主要吸取了道教神话的诸多元素,又加以本地宗教的特色,同时还掺杂有儒家思想、日本神话的要素,从中可以窥见王国时期琉球受到多方文化影响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