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知识科普分享丨美洲产区系列⑩-巴西(Brasil)咖啡产区

迎荷聊美食 2024-08-15 03:49:54

△:点击L❤VE丨文化猫绾宸绾约

❤❤❤❤❤❤

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生产国,它共有17个州产出咖啡,主要分布在东南部,而当地具代表性的三个咖啡地:

南米纳斯、喜拉多、圣保罗。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Brasil)还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也是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出口国,它产出的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巴西共有26个州,它有17个州出产咖啡,其中只有7个州的产量最大,加起来占全国总产量的98%。其中:巴拉那(Parana)州、圣保罗(SaoPaulo)州、米拉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圣埃斯皮里图(EspiritoSanto)州这四个州占总产量的80%;而米拉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州的产量最为惊人,占总产量的50%。

与其他国家咖啡种植在丘陵和山上不同的是,绝大多数巴西的咖啡种植在平原或高原上,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操作。

我们来看巴西的咖啡地图~

巴西主要产区有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圣保罗 São Paulo、圣埃斯皮里图Espirito Santo、巴伊亚Bahia。这四个地方生产的咖啡占全国出口量90%

米纳斯吉拉斯中的喜拉多和南米纳斯又因为海拔较高,多产精品巴西咖啡豆;圣多斯、摩奇安娜则是来自于圣保罗。

米纳斯吉拉斯 Minas Gerais

米纳斯吉拉斯州是巴西最大的咖啡产地,其产量占巴西总产量的近50%。它也是巴西特色咖啡的主要产地。它一共拥有 4 个大型产区:

南米纳斯 Sul deMinas

Sul de Minas南米纳斯是巴西最早的咖啡产区,它所属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子产区,这里的气候温和、舒适,其海拔要比巴西大多产区高,它平均海拔约在1400M,年温度22摄氏度左右。这里生产全国 30% 的咖啡,主要是 10 到 100 公顷的小农场,但面积可能会有很大差异。这里的咖啡树种植在坡度平缓的林地上。

小庄园区域的它生产约800-1000万袋依山而长的咖啡豆。适宜的海拔高度,起伏的地形和利于种植咖啡的气候,南米纳斯产区的独特地形造就了这里形成了干湿的两个季节;在果实需要生长的几个月降雨量集中;雨季雨水充沛,在需要收成的几个月气候干燥。冬季干燥,是非常有利于咖啡的结果和品质。

偏高海拔下的南米纳斯产出的咖啡有着典型的果香,当地多采用水洗/半水洗的咖啡豆处理方式;咖啡的酸质呈现为干净,口感浓郁和顺滑口感。

南米纳斯为海拔700m-1200m的丘林地,是巴西咖啡最早期生产区,也是咖啡最早商业化的地区,当地对于咖啡生产也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时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以及科研的投入;所以许多咖啡出口商都在南米纳斯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大型咖啡庄园,咖啡产出也都均采用商业化的方式进行。

位于巴西北边的巴伊亚产区主要生产水洗巴西,靠近海边的圣埃斯皮里图产区为巴西罗布斯塔品种主要的出口地区。

喜拉多 Cerrado

喜拉多曾是巴西里的荒凉大山,在葡萄牙语意思是“野蛮地”,后面因其独特的土壤,丰富的地下水转变为了实产优质咖啡的种植地。

喜拉多是巴西第一个获得“原产地”(Cerrado Mineiro)地位的咖啡产地。这是一个很大的地区,由 55 个城市组成,位于上帕拉奈巴、三角米内罗和米纳斯吉拉斯州西北部之间。它的农场范围从中型(2-300 公顷)到大型庄园。

喜拉多产区位于巴西中部的喜拉多大草原上(纳斯吉拉斯的西边,海拔750m——1200m,是一个平坦的高原)在这平坦的地形上有不少大型庄园开阔开设咖啡加工厂。这里产出的优质巴西豆让它在巴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原气候,四季分明,果实成熟稳定)

喜拉多的咖啡树种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地上,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喜拉多咖啡一般使用日晒处理法,这也是时下处理的一种趋势;烘焙之后的豆子还能喝到浓郁的坚果、黑巧风味、伴随奶油的香气与丝滑,口感平衡,是具有非常经典巴西咖啡的味道。

喜拉多种植咖啡是巴西咖啡科技的一场胜利;在喜拉多越来越多的大型咖啡种植园使用高科技进行生产。

Chapada de Minas:Chapada de Minas 的高原地区散布着山谷,适合机械化生产。Catuaí 和 Mundo Novo 都在这里种植。

Matas de Minas:Matas de Minas 位于大西洋森林,地势起伏,气候温暖湿润。其 80%的生产农场面积小于 20 公顷。

圣保罗 São Paulo

São Paulo圣保罗州位于整个巴西的东南部,巴西大部分高品质咖啡都来自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地区的大型庄园,这里的气候更为潮湿温和,没有北方干燥,是巴西历史上种植咖啡最早的州之一。

同时,这里有巴西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港口桑托斯Santos,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咖啡输出港,从这里出口到海外的咖啡生豆麻袋上,都会印有「SANTOS」的印章。

圣保罗拥有两个主要咖啡产地:

圣保罗中西部Centro-Oeste、摩吉安娜Mogiana

摩吉安娜 Mogiana

摩吉安纳的海拔在 900- 1100 米,全年平均温度在 20℃,拥有类似丘陵的地形,使咖啡拥有了不错的甜感与平衡性。

在这片区域里有很多种植家庭,其中一部分采用传统的大型农场运营方式,有些则采取小规模现代化的运作方式。现代科技混合山体咖啡种植文化造就了最高品质的咖啡生豆,使得当地的咖啡品质得到大大改善;这里产出的咖啡中有果香、巧克力风味,更有甘蔗的清甜。

圣保罗中西部 Centro-Oeste de São Paulo

这个地区由 Marilia、Garça、Ourinhos和Avaré 等城市组成。和摩吉安纳一样,属于丘陵地形。大多数农场都是中小型的。

圣埃斯皮里图州 Espirito Santo

摩吉安纳的咖啡农场圣埃斯皮里图(ESPÍRITO SANTO)

圣埃斯皮里图是巴西第二大咖啡产地,但也是最大的 Robusta 咖啡产地。这里的咖啡是在小型家庭农场种植的,即使产量很低,这些农场依旧坚持生产高质量的咖啡。圣埃斯皮里图比较大的产区是:

Montanhas do Espírito Santo:属于高原地区,温度适中,海拔在 700-1000 米之间,可以生产令人满意的精品咖啡。该地区以高酸度和果味闻名。

Conilon Capixaba:Conilon 是一种巴西 Robusta 咖啡,通常生长在低海拔的小块土地上。

这个州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北部不论是大型还是小型庄园,均种植罗布斯塔豆;南部则生产典型的山体种植咖啡,普遍量比较少。此区域水洗和日晒均有。

Conilon 的 Robusta咖啡巴伊亚(BAHIA)

巴伊亚位于巴西东北部,这里的咖啡种植始于 70 年代。但它已经因优质的咖啡豆和技术而闻名。大约 75% 的作物是 Arabica。

在巴伊亚,有 2 个比较著名的产区:

Cerrado and Planalto da Bahia:有较高的海拔和温暖的气候,夏季干燥,冬季多雨。而且是巴西科技含量最高的咖啡产区。从种植到收割,全部采用机械化。这个产区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此,而是来自 Piatã 市 Chaçará São Judas Tadeu 农场的 Antônio Rigo de Oliveira 获得了 2015 年巴西卓越杯(COE)半日晒组的冠军(得分 91.22 分)。

Atlantico Baiano:与 Conilon 一样,主要种植 Robusta。

巴西咖啡主要以阿拉比卡为主约占总产量的80%,剩下的20%为罗布斯塔种。根据巴西精品咖啡官网总结其种植的品种多达28种,其中种植主要以波旁(包括黄、红波旁)伊卡图、新世界、卡杜艾、铁比卡、卡蒂姆为主。

(柔顺、低酸、微甜、平衡是巴西阿拉比卡种咖啡的主要特点)。

巴西咖啡产量多年世界第一,但咖啡并不是巴西的本土植物。1727 年它由一位叫 Francisco de Melo Palheta 的葡萄牙外交官(也有说是葡萄牙的一位上尉军官)从法属圭那亚引入,在巴西 Pará 种植了第一棵咖啡树。据说当时葡萄牙想快速打入咖啡市场,但是邻居法属圭那亚的州长不愿意出口咖啡种子,所以初步沟通没有成功。

可是,Palheta 是对法国圭亚的外交大使,在解决边界争端时,他与州长的妻子有了密切的接触。于是他从州长妻子的手中得到了一束花,花里藏了咖啡种子,他才得以把咖啡带回了巴西。

咖啡从 Pará 蔓延开来,并于 1770 年到达里约热内卢,但直到 19 世纪初美国和欧洲的需求增加,咖啡才被供国内消费,并创造了两个咖啡热潮中的第一个。在 1820 年,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咖啡种植园迅速扩大,占世界产量的 20%。到 1830 年,咖啡已成为巴西最大的出口产品,占世界产量的 30%。1840 年,出口总额和世界产量的份额均达到 40%,使巴西成为最大的咖啡生产国。早期的咖啡产业依赖奴隶。19 世纪上半叶,150 万奴隶被进口到人工林中工作。1850 年,禁止外国奴隶贸易时,种植园主开始越来越多地向欧洲移民求助,以满足劳动力的需求。奴隶贸易一直持续到 1888 年才在巴西废除。

第二次热潮是从 1880 年到 1930 年。

Zona da Mata Mineira 区在 1880 年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咖啡产量增长了 90%,在 1920 年增长了 70%。大多数工人是黑人,包括奴隶和自由人。越来越多的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移民提供了扩大的劳动力。铁路系统的建立是为了将咖啡豆运到市场,但它也为货运和旅客提供了必要的内部运输,并发展了庞大的熟练劳动力。不断发展的咖啡产业吸引了数百万移民并让圣保罗从一个小镇到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1930 年,圣保罗的人口超过了 100 万,里约热内卢成为该国最大的城市和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到 20 世纪初,咖啡已占巴西国民生产总值的 16%,占其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三。

1920 年,巴西几乎垄断着国际咖啡市场,供应了世界 80% 的咖啡。自 1950 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量的增加,该国的市场份额稳步下降。尽管份额下降并且政府试图减少出口部门对单一作物的依赖,但截至 1960 年末,咖啡仍占巴西总出口的 60%。到了 1964 年冷战时期,咖啡产量严重过剩,即使泛美机构提出了“咖啡休息时间”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咖啡的消耗量仍是杯水车薪。

最终,在全球咖啡危机压力下《国际咖啡公约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ICO)诞生,这项由世界 60 多个生产与消费咖啡的国家共同签署的协议,通过配额制限制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咖啡进出口数量,稳定咖啡价格,终于使包括巴西在内的几十个咖啡生产国迎来了最长的稳定时期。

但好景不长,巴西诸国在冷战结束的 1989 年宣布退出《国际咖啡公约》。巴西咖啡协会通过调节咖啡的种植和销售量来控制咖啡的价格,废除了限制政府干预以支持自由市场的规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