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灭亡的锅,谁来背?

都市的戦争 2025-02-28 09:29:15

287年国祚的大明,亡于崇祯17年的农历3月18日。前一天,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外城,这一天,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朱由检以发覆面,还留下遗诏,说什么“诸臣误朕”,明显不想为祖宗基业灭亡背锅。

北京景山:明思宗朱由检殉国处

亡国皇帝不背锅,谁来背呢?

这差不多是学界和网络上的一桩大公案,议论纷纭,没有结论。

时光荏苒,历史的迷雾被扒开许多,今天我们来聊聊“明亡的锅,究竟应该谁来背”。

第一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学界很多人说,万历之后大明已经不可救药,财政崩塌,边防松弛,国本摇摇欲坠,灭亡是迟早的事情。果然,万历去世后,经过了23年,明朝就寿终正寝了。

万历皇帝干了些什么导致国本动摇呢?

万历当国48年,前十年张居正依靠一条鞭法改革,给万历打了一个很好的财政底子。

张居正

但万历亲政后,前有万历三大征”三大战役,尤其是援朝抗倭之战,掏空了国库。万历末年,又不惜征发辽饷(入国库),征收矿税(入内帑),最后集全国之力,发动“征灭建奴之役”,大举对辽东满洲用兵,最终弄了个一败涂地,临死不得开心颜。

更不靠谱的是,万历严重不喜自己的长子朱常洛,跟朝堂闹了几十年,根本不把自己的太子当成皇帝培养,太子朱常洛也战战兢兢当太子,老爹一死就彻底放飞自我,一个月就把自己的性命放飞了。

这当然更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第二个说法:明亡于小冰河期的异常气候

有人坚信,明朝后期肆孽的“小冰河时期”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明朝小冰河时期,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饥荒导致的惨状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逐步蔓延,先秦晋,后河洛,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由于温度的下降和干冷天气的持续,中国的农业经济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粮食严重减产,饥民大增,社会越来越不安定,而当时,真正缓解明清粮食危机的美洲作物玉米、番薯、土豆等耐寒耐旱作物,当时才刚刚开始出现,远没有普及。

饥饿,活不下去,最终引发了陕北的农民军起义,最终导致了京师陷落。

同时,明末的鼠疫也因为饥饿导致的游民移动,从蒙古开始逐年向南扩散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大爆发,明朝末年更是蔓延到了京畿地区,对北京的主力部队“三大营”的战斗力影响极大,最终导致了明廷统治的大崩溃。

所以,明末小冰河期的异常气候,导致了饥饿和瘟疫的蔓延,摧毁了大明的统治。

第三个说法:明亡于李自成。

李自成本来是吃皇粮的,陕北驿站的公务员,因为崇祯为了节省开支的裁撤驿站行为而失业,没有生计而选择造反。

李自成的墓地

李自成起起落落,最终在河南和陕西消灭了明廷的主要剿匪部队,还一把火烧毁了老朱家的凤阳皇陵,最后消灭了孙传庭以后,占领陕西西安,建立大顺王朝,三个月后兵临北京城下明朝灭亡。

第四个说法:明亡于建州女真。

满清的确很有战斗力,对辽东的压力也足够的大。从万历起,满洲就已经崛起,万历末年到崇祯末年,近三十年的时间,明朝主要的财力大都用在辽东,崇祯期间满洲还4次入关劫掠,严重消耗了帝国的力量,一方面更加入不敷出,欠饷严重,更无法集中力量对付民变。

说建州女真对明朝影响巨大,肯定有一定道理。但建州女真或者满清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大明的直接颠覆者。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多尔衮,持续骚扰辽东走廊,但一直到明朝灭亡,八旗兵也没能突破关宁防线。满清入关后,还以“为大明皇帝报仇”的名义,来笼络北方明朝遗民的人心。

第五个说法:明亡于党政

明朝末年,魏忠贤的阉党、东林党、楚党、浙党,朝堂上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只为争权夺利、损人肥己,国事早已无人关心,明朝灭亡后在京的3000多个官员争相投靠李自成,就连崇祯的岳父也不例外。

第六个说法:明亡于崇祯

崇祯根本没有预料自己的哥哥在位不到5年就死了,也根本没预料到到自己会当皇帝。

虽然此人勤勉有余,但刚愎自用,且急功近利,对于臣下过于苛刻,对于剿匪、剿灭女真又过于急切,虽然崇祯朝能人良将频出,但最终还是落了个一场空,空悲切。

明亡于崇祯:道理何在?

前五个说法,都是外因。

统治者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合理得当的运用国力,才是明朝是否灭亡的重要因素。

崇祯当朝17年,累计犯下三大重大过失,才让他的祖宗江山最终灰飞烟灭。

1,剪灭魏忠贤阉党,崇祯失去和东林党政治平衡而帝王得利的工具,朝局严重失衡

厂卫制度是明朝皇权中后期政治运转的核心经验密码。

魏忠贤无论如何跋扈,其势力最终来自于皇权,是绝对依附皇权的力量。

魏忠贤一党,起源于天启的绝对信任,崇祯对其严重防范,并无过错。但劫灭了魏忠贤阉党,却没有扶植起自己的“李忠贤”、“赵忠贤”,导致东厂形同虚设,锦衣卫也严重弱化,没有内廷力量和朝堂大臣对抗,朝廷政治势力失衡,是崇祯一朝让空谈爱国,实际忠诚度颇为有限的“东林党”座大,是崇祯政治不成熟的最大败笔。

最终,崇祯被东林党为首的朝臣的义正言辞,严重忽悠上了头,放弃宦官和特务组织的制衡,让他失去了对朝堂局势的最终控制权。

大乱必然来临。

2,敛财手段低下,财政崩溃最终摧毁了大明

不会敛财,是皇帝当的不合格。当时,虽然全国的财政主要依赖农业税收,导致国库空虚,内廷的皇家钱袋子也空虚,但崇祯并非完全没有出路。他爷爷弄得矿税,就是一个非常得力的办法。但崇祯一朝,根本基本没有真正开源的办法,只知道节流、拖欠、加税、呼吁官员捐赠。

节流,裁撤驿站逼出一个造反的李自成。

拖欠,一件事就可见一斑:当年,崇祯重用袁崇焕,刚刚上位做蓟辽督师的袁崇焕在辽东走廊上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辽东边关的兵卒因为欠饷的哗变。暴力机关拿不到本来就不多的薪水,饿的面黄肌瘦,何来的忠诚和勇敢?

加税,财政紧张的极限,就不多叙述了。

官员捐赠:连崇祯的岳父都不肯捐银子,一品大员仅仅捐出几百两哭穷,可见崇祯朝的财政危机到了何等地步。

3,好大喜功,且轻信,轻易翻脸杀将

崇祯不谙世事,不懂军事,好大喜功,胡乱安排,总想毕其功于一役,缺乏战略眼光,水准欠佳。

一旦战事不顺,爱将立马被降职、关押、流放、甚至处死,导致他根本没有自己的死忠班底。

例如:袁崇焕哪怕算不得救国之臣,怎么也算一个良将。袁崇焕对崇祯吹牛:五年平辽。崇祯大喜,恨不得封侯许诺。第二年女真入关劫掠一番兵临京师,崇祯就恼羞成怒,把撤回关内迎击皇太极的袁崇焕关押、最后凌迟处死。此类事件,还发生过多起。伤了朝廷的颜面,更喊了报销朝廷各位的心。谁还肯和皇帝交心,拼命?

没有嫡系的皇帝,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如何内不亡国?

1 阅读:72
评论列表
  • 2025-02-28 12:53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崩溃!陕西天天饿死人,江浙地区灯红酒绿!江浙地区收不上税!可是三饷缺要北方地区承担!陕西人民为啥不反!

  • 2025-03-01 04:37

    明亡于正统,永乐-宣德年,国积三年粮,正统五年开始(皇帝未亲政),文官以军户贪污为由开始逐步掌控全国粮仓,从此各地大小粮仓开始莫名其妙失火,成化年还有一年粮,经过孝宗嚯嚯,到正德年粮仓一粒粮都没有了,武宗被迫靠收义子来掌控军队。所以后来嘉靖的时候军户所无战力,发生了倭乱,俺答汗也很嚣张,所以以戚家军为代表的募兵制军队和羁縻区的土司军成为主要战力。[得瑟]崇祯没了是因为单位粮价被资本炒到三位数白银了,皇室还没有收入,航海权被夺,奴儿干被辽东吃走,私盐铁泛滥,矿税被废,实在扛不住了。

  • 2025-03-05 09:33

    唐宋明其实都亡于儒家。

都市的戦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