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头条号关注和聚焦广州,为您分享对于广州的各类深度思考。
小鹏汽车——广州新势力车企的最后一根独苗前几年,新势力车企广州本来是有好几家的。
起码曾经有过五家:法拉第未来FF(贾跃亭)、恒驰汽车(曾经的世界五百强的许老板)、广汽蔚来(广汽和李斌合资)、广汽合创(广汽和本地房企合作),最后就是现在依然健在的小鹏汽车(何小鹏是发起者)。
经过10来年的大浪淘沙,目前广州境内尚在正常运营的新势力车企,仅剩何小鹏先生创立的小鹏汽车一家。
恒驰汽车不在了:
恒大投资的恒驰汽车,不仅在广州南沙建起连绵的厂房,而且由于恒大系企业善于炒作,一时间也非常的风光过。但恒驰汽车由于母公司资金问题的影响,前两年停止运作了。
法拉第未来只开了个头就不在了:
比恒驰汽车更早的,是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也就是现在还在美国坚持的FF。恒驰在广州南沙建厂房的土地,最早就是法拉第未来FF最早拍下来的新能源汽车用地。因为那时候,乐视的贾跃亭老板和恒大的许家印老板之间还亲密得很。俩人不亲密了,土地就到了恒大系的手里。法拉第未来没在广州造车,团队去了美国。
广汽蔚来也是没有实质性经营:
再比如当年的广汽蔚来公司,由广汽集团和蔚来公司合资建立,由于种种原因,应该是没有达到蔚来的真是需求,并没有真正的运作起来,起码没有产品售卖,企业最终被转制成了广汽合创公司。
广汽合创经营了几年也收尾了:合创是广汽蔚来公司改制后的企业,股东从蔚来转变成了广州本土的地产企业合生创展系,曾经生产并售卖纯电的合创汽车,珠三角地区也算常见。由于效益的问题,这个品牌去年年底停止运作了。
于是,小鹏汽车成为广州新势力汽车企业的唯一。
汽车新创企业,注定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游戏汽车行业有三个致命的特点:极为烧钱;技术门槛极高;赛道非常拥挤。
首先造车极能烧钱。
投资门槛极高,以百亿人民币为单位,是一个九死一生的行当。当然一旦活下来,注定就是大佬。
所以,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间的企业。因为没有利润支撑,融资能力强不强,能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就是又一个九死一生的事儿。
其次是技术门槛也是极高,技术开发成本动不动就累计几十亿、上百亿。
第一门槛,电池、电控、电机、充换电速度组成的动力和补能门槛,全世界能搞定新能源汽车电池的企业除了日韩就是中国。宁王、比亚迪以及其他,大多数都在中国。除了比亚迪,动力和补能都要从别人手里买,自然大大减少了利润空间。
第二门槛是定位和设计,一款车生产出来一旦销售不畅,很快就会被层出不穷的新品覆盖掉,动辄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开发成本就成为企业的沉默成本。
第三门槛是智驾,特斯拉、华为系、小鹏等新势力、中国自动驾驶公司等等都在搞智驾,研发投入极高,技术门槛当然很高。
然后是赛道极为拥挤,所以就一定是淘汰赛。比融资能力、比技术能力、比概念、比充电速度、比造型、比价格、比售后……没有一个企业是安静的,没有一个分赛道是没有竞争者的,大家都在你死我活的搏杀中。
这条赛道上,曾经有几百家参与者。有典型的新势力车企,理想蔚来小鹏;有一支独大的特斯拉、有国内传统车企转战新能源赛道,比亚迪、一汽、东风、上汽、广汽、丰田、日产、本田、大众、通用、五菱、吉利、奇瑞,凡是传统燃油企业,不管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有参与;还有数百家造车势力,虽然很多我们都不太记得了。比如我现在还能记起来的法拉第未来、威马汽车、前途,最多的时候足足有三四百家之多。
不同于燃油汽车,加油站是现成的,不用操心,只要建设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就行了。新能源汽车品牌,通常还要额外建设自己的补能系统。比如蔚来汽车押宝换电赛道,仅仅建设4千座换电站,就已经投入了上百亿。其他品牌多建设充电桩,每个企业都有上万条桩,都是钱。
哪里都要用钱,卖车还赚不了钱。盈亏平衡实现起来就非常的艰难。
于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品牌都还没人能进入安全期,大家还都在残酷的淘汰赛中搏杀。
如李斌创立的蔚来汽车已经亏损上千亿之多,仍然没有开始盈利;
何小鹏创立的小鹏汽车十年来也已经亏损三百多亿,也没有开始盈利。
只有李想开办的理想汽车已经盈利。
杭州的零跑汽车也只是完成了一次季度性的盈利,利润情况还很不稳定。
广州是典型的商贸消费型城市,广州的制造业,有很深的商贸属性和商贸烙印。而小鹏汽车,是广州非常异类的技术性企业。说到这里,我们聊聊广州的城市特点。
广州是中国南部唯一的全方位型中心城市,在华南一枝独秀,消费能力突出,催生了广州的商贸基因。广州又是千年商都,商人是这个城市民间经济运作的主流,因为城市自身的消费能力较强和华南物资集散地的属性,所以商贸物流、批发、零售一直都很发达。
不着急温饱的汉子,是不会决绝的投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行业的。这是必然的规律,广州之所以有今天经济增速不符合预期,就是那个不担心自己温饱的汉子。
长时间不紧迫,必然在长的阶段上逐步落后,类似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不痛苦,焦虑是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当然,最终广州这个城市会二次奋起,毕竟底子厚,腾挪余地大。政策跟上了,产业夯实了,终有一天会重回主赛道。这点信心必须有。
整体而言,广州之所以现在产业布局相对比较传统,没有形成在金融、互联网、高科技这三个决定城市发展天花板的核心赛道上培育出全国级别的No1选手来,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一直都还过得去,所以紧迫性不足。
又因为这个基础,广州的地产行业和食租经济一直相对强势。因此在广州创业,门槛相对珠三角其他的城市,相对而言地租、人力成本较高。
因为以上的原因,广州的制造业一直不是全国级的顶流存在,没有哪一个行业广州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强的存在。因为广州这个城市的资本,聚焦在商业和贸易上。
接着,我们再聊聊广州的制造业的特点。因为小鹏就是制造业。他的研发、巨额投入,最终都主要依靠工业制造的产品盈利。
广州的制造业特点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有一定的实力,某些行业甚至在全国不容小觑,但都不是霸榜的顶流企业。
90年代,广州错过了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的时代,佛山、珠海、深圳、惠州都有全国顶流的品牌涌现,迄今更加都成为了世界级竞争力的品牌,例如美的、格力、格兰仕、TCL、创维等等;
新世纪初,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电商时代,杭州出现了阿里,深圳出了腾讯,北京有京东。广州只有一个体量小的唯品会。东莞成了手机制造大市,而广州依然在不紧不慢。
2010年代,北京出了小米和字节跳动,上海有了拼多多,广州只汽车制造业一枝独秀。
20年来,乱糟糟的华强北,逐渐演化出华为的参天大树,大疆的风靡全球,传音霸榜非洲,广州只是成为了希音等跨境电商的生产和仓储基地。
广州不是孵化不出参天大树,广州没有孵化出类似阿里、腾讯这样的庞然大物的最适宜环境,无论是金融资本、无论是创业环境、无论是人才集聚,都让广州错过了原有的机会。
最后说说广州曾经辉煌的汽车业,以及当下面临的困境。
唯一的改观是汽车业。90年代广州标致企业失败,改制为广汽本田,到随后的广汽丰田,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广菲克、广汽吉奥,再到广州的自主品牌传祺、广汽新能源品牌埃安的出现,后来的北汽广州(增城)、广汽比亚迪(从化)、再加上东风集团的核心合资车企东风日产落户广州,广州企业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曾经是广州GDP绝对的顶梁柱,也称为广州这个城市制造的最核心第七。
广州曾经在汽车行业中位于城市汽车产量第一持续6年之久,超越了上汽。广本雅阁、广本飞度、广丰凯美瑞、广丰汉兰达,都曾经是中国汽车市场上最耀眼的明星,加价、价格坚挺,如一个奇迹,一直持续了小20年,广汽以及广汽的合资方,都赚得盆满钵满,直到2020年市场变天。
2020年是个分水岭,新能源汽车浪潮压制了广州依靠燃油车霸榜的能量,传统合资开始企业确定性的无力回天,广州汽车行业优势进一步消散,直至2024年,数据上广州正式脱榜。去年广州汽车产量不敌重庆,核心企业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三大品牌销量均连续数年大比例下降,广汽甚至出现了30年来第一次经营亏损(除去财务报表上的资产性收益),催动了广州汽车国企广汽集团的大幅度经营调整。
好了,现在说回广州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新势力企业——小鹏汽车。
年销量10几万台的小鹏汽车,市值超过年销量200万台的广汽集团作为一家很不容易一路走来到今天的新势力车企,小鹏汽车去年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十岁生日。
10年的光阴,小鹏以巨额投入为主,还没有从市场上赢得利润,投入非常惊人,亏损也极为惊人,但一旦度过投入期,未来的前景也非常惊人。

2023年6月,德国大众7亿美金入股小鹏汽车。小鹏缓解了现金流,更改善了采购环节。
2024年8月,小鹏推出mona 03新车,很快就积累了超过6万张订单,工厂开始供不应求,加班加点。
2024年4季度,核心拳头产品P7+上市,迄今也交付了超过两万台。
2025年1月,小鹏连续4个月单月销量3万+,1月份还成为全国新能源新势力销量No1.
曾经在前两年一蹶不振的小鹏,终于重回高增长赛道。
资本市场对小鹏汽车恢复信心,小鹏汽车市值重回1000亿以上,竟然超过了年销量高达200万台的广汽集团,令人咋舌不一。
小鹏发展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广州的汽车行业还有没有未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能源汽车,几乎可以确定性的讲,是未来10年内中国汽车品牌竞争的核心。
广州有没有机会重新站在中国汽车第一城的最高点上,广州有没有机会重新再GDP保持应有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广州能不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重新回到主赛道(因为广州两大gdp主引擎地产和汽车,地产近几年没希望,未有靠汽车。汽车只能靠新能源汽车),取得口碑和市场空间的巨大成功。
到现在为止,经过10年残酷的大浪淘沙,广州还在搞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只剩下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了。
未来三年,广州汽车也只有三个可能性。1,广汽和小鹏一起都行。2,两家都不行。3,只有一家行。
我的判断是:假设未来广州只有一家行,小鹏的几率应该会大些。不是广汽不努力,广汽也很卷,广汽人也很努力,广汽的销售也不轻松。起码最近几年广汽这个大企业是非常得不轻松。因为广汽集团是国企。
尤其是2024年,广汽遭遇了第一次不赚钱的一年,和郁闷的上汽做了一对难兄难弟,合资品牌严重缩水,自主品牌扛不起大梁,内部人事也挺变动的,原来大家羡慕的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也开始裁员降本,回望大赚特赚的20年前的风光,自然是任人唏嘘。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是国企的体制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遭遇的决策流程问题。
汽车行业,尤其是燃油车时代是完全竞争市场,国际大品牌霸榜一百年,中国品牌合资40年,自主品牌也拼了三四十年,仍旧没登上大雅之堂。
而一汽东风,上汽,广汽这些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外合资企的建立和持续盈利。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的重点方向的时候,原本这些大赚特赚的合资企业调整变革的速度,远远不如民营和新势力品牌企业。
因为国企不能象民营企业那样,一把梭哈,没有这个机制。
这个不存在好不好和行不行的问题,纯粹就是运营机制不同导致的不同结果。
国企,我们大家都知道,由于国资的绩效考核,人员的任命逻辑,产品开发的逻辑,市场经营风格的决定,所有的关于企业经营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对于风险的偏好都是很低的,在投入方面并不激进,甚至说是非常保守的。
这里并不是批评国企风格,而是说国企天然自带相对保守或者说叫稳健的风格。
因为既然是国有资产,不允许赌输归零,甚至不允许亏,所以,保值增值就需要企业经营的稳健性。
因此,我们不能指望广汽的埃安或者传祺在新能源汽车的经营方面,迈出过于巨大而充满了巨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步子。
而新能源汽车行业,又是一个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新兴行业,所以如果我们指望广汽集团的传祺或者埃安两个品牌,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产品的设计定型,市场营销方面有着巨大的前瞻性,实际上是背后股东的保守性决定,过于的勉为其难。我们没有办法指望广汽集团的新能源品牌承担广州汽车的未来方向和市场体量的任务。
说完广汽可能不行,我们来看看小鹏为什么能行?而小鹏汽车这种新势力企业,在风险方面是比较开放的,在技术投入的资金来源,对于风险的承担深度,决策的速度,执行的坚决性,对技术的执着,这些都是远远的超过大部分传统企业的。
一句话:
广州新能源汽车的未来能不能扛起广州GDP增长的重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鹏汽车接下来的发展是否顺利。
为什么小鹏能行呢?
一,德国大众的入股,不只是股份换了现金,小鹏得到了国际一流车企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经验,这对小鹏未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小鹏继续走弯路的可能性大大缩小。
2023年,小鹏被德国大众用7亿美金购买股份,成为中国新势力和国际巨头合作的先河。

1,非常好的合作,证明了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研发是的确有实力的,远远超过当时大众汽车这个世界老牌车企的技术储备。
2,德国大众的入股,也有效缓解了小鹏汽车的资金压力。
3,这个合作还给了小鹏汽车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大众分享了采购和供应链的经验,有效帮助小鹏汽车控制了制造成本和供应链可靠性。这是新企业很难积累的价值,千金难换。

4,接着,德国大众邀请小鹏合作研发新车型,进一步证明了小鹏的智能驾驶层面的研发实力。
mona 03的热销,给了资本市场极大信心
原本小鹏汽车是在20万以上市场进行竞争的。但前些年走的并不顺利。比如重金开发的g6 g9销量很不符合预期。
15万以下级别市场的小鹏mona 03新产品推出后,受到了市场热捧,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去年的8月底上市,到今年的1月底,5个月多一点的时间,mona 03的累计销量已经超过5万台接近6万台的水平。期间这台车累计了较多的待交付订单,新车上市以后也得到了真正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可。
虽然这个价格段单车利润并不高,但对小鹏来说这个阶段有一个主力走量车型,这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终端热度都很需要。这个车型很关键,很有价值和意义。

更重要的是,由于mona03的助力,小鹏汽车销量上重回新势力三强的主赛道,1月份还成为需品类销量第一名。
目前整个品牌销售台数上,已经稳步的超过了蔚来品牌,据说上个月的销量还超过了理想,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作为还没有赚过钱的企业,销量就是生命线,资本市场看到,小鹏是能打的。
销量很重要。因为归根结底,车企还是要靠卖车赚钱。
结果小鹏竟然做到了。
如此,小鹏出现资金周转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市场成功,也会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产量增加,也会增加产品的稳定和一致性。销量增加,也会降低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为企业贡献更高的单车毛利。
一切都在向好的地方转变,可能好事就会伴随着2025年新春的开启,确定的到来了。
既然比较了广州唯二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我确定,广州汽车业重回顶峰的重任,小鹏注定要扛起来。
如果真的如愿,小鹏汽车会成为广州(总部+生产工厂)、肇庆(生产工厂)这两个城市GDP高增长的重要助力者。
希望天佑广州汽车人,在这个广州不能输的核心赛道上,尽快重回盛势。
小鹏汽车,加油!
传祺、埃安等等,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