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研究所,陪你揭开迷雾的盖子,揭开浮华乱象后隐藏的最后真相
90年代,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各国大杀四方,难逢对手,一度占据了整个东南亚80%的市场份额。
谁成想, 随后的三五年里,80%的市场份额竟然快速的萎缩到不到1%。
到今天,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几乎是毫无影响力。
这场经典的“走麦城”式的大溃败,究竟如何发生的?为何又发生的如此剧烈?
真相研究所,今天带你一探究竟。
东南亚诸国,曾经是日本摩托车的天下中国摩托车进入东南亚市场之前(90年代中期以前),东南亚摩托车市场份额主要被日系品牌霸占,另外韩国摩托车也有小部分份额。
最著名的品牌,就是日本的本田,雅马哈等。日本品牌还在泰国等国家设立了组装厂,产品销售区域覆盖整个东南亚。

因为日系品牌的强势,摩托车的价格也是居高不下的。通常一台排量100毫升的日系品牌摩托车的售价,高达2100美金。
非常的昂贵。
“一哄而起”的暴走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的渐趋饱和,增长乏力。
与其在中国和其他20多家摩托车生产企业相互内卷,还不如到国外碰碰运气。
于是,国内摩托车厂家开始将眼光放在我们最邻近的东南亚。
第1个出口东南亚的中国摩托车品牌,是90年代中期重庆嘉陵摩托进入越南市场。

当时,嘉陵用日本摩托车1/3的价格(大约700~800美金一台),在越南试水销售自己的产品。
如此高的产品竞争力,如此诱人的价格,嘉陵摩托的销量立竿见影,迅速攀升。
日本摩托车1/3的价格,实在是太香。中国摩托在东南亚迅速走红。

随着嘉陵试水的成功,陆陆续续有20多个中国摩托车品牌迅速进入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市场。
短短几年,中国品牌的摩托车迅速占领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销售的如此火爆,一时间,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挤的日本摩托车节节败退。
厄运快速降临因为迅速进入东南亚的中国摩托车品牌太多,而中国大陆的摩托车销售基本停止增长。
90年代末开始,中国20多家摩托车企业在东南亚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价格战。
从最高峰的800美金一台,两三年内价格就降到300美金一台,到最夸张的时候,一台100CC的摩托车在东南亚,只要区区不到200美金。
这个价格基本是压着企业的生产成本来的,出口一台摩托车,一个企业毛利只有几十块钱人民币。
但东南亚的市场太香,众多的厂家开始拼成本。
在技术没有革新的年代,拼成本,只有一个办法。
不惜降低零配件的质量和耐久度。完全不在意自己的质量和口碑。

于是,在成本夹缝中生产出来的中国摩托车,价格是的确低,不过新车故障率频发,两三年就要大修,三四年就要报废。
而同期仍旧在市场上艰难生存的日本品牌,通常的耐久度能够使用10年以上。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摩托车的口碑在东南亚多个国家迅速崩塌。市场份额迅速的萎缩。
便宜到自己都没钱赚,便宜的自己要拿钱补贴东南亚的消费者,而市场却偏偏不买账。
因为这种便宜的产品,不是人家想要的。
结果是可怕的。
从80%的市场占有率回到可以忽略不计的1%,我们的摩托车在东南亚只用了三五年的时间。
随着市场的崩溃,竟然还有多家企业在做了产品销售以后,完全放弃了产品售后服务,是倾销出去的低价格低质量的产品在出现问题后根本都没有办法维修。
这更进一步伤了当地用户的心。
从一哄而起,到一哄而散,这是中国产品出海的负面典型案例到今天,中国摩托车仍旧是质量低下的摩托车产品代名词。
即便是在中国组装的摩托车,甚至是本田的日本品牌,越南消费者仍旧不会购买。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摩托车就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价格再便宜仍旧不会购买。
我们成功的从日本品牌手里抢来了80%的市场,我们通过自己人之间的恶性竞争,成功的一把80%的市场拱手让给了日本人。
今天中国的产品仍在走当年摩托车败走东南亚的这场死路。不出海,就出局。
这是众多中国企业的口头禅。
大家都在积极的想方设法扩大出口。
但我们的产品一旦开始走通,就会有数十家,数百家甚至数万家企业跟进。
极低的性价比,是这些企业的本能。目的就是先把单拿回来再说。
至于我是不是真的有这些产品,只要有了单我就在国内开始买零件拼装。
没有单的时候,我们报价的产品压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至于售后服务,一些出口的厂家可能连想都没想过,出了问题怎么办?
反正就是先卖出去再说。
举个例子,据媒体报道,在中国国内欣欣向荣的新能源电池赛道里,中国现在已经有超过7万家企业在海外开展“储能柜”业务。
但是据统计,真正有系统性的生产储能柜业务的企业,还不足1/10。
我们的储能柜销售企业在全世界,报着和西方产品相比难以想象的低价。
什么要求都敢答应,什么牛都敢吹,哪管你事后的洪水滔天,客户的怒火万丈。
这样下去。
最终会吹出一地鸡毛。
在一个成熟的产业里,一堆中国企业加在一起,一定会吧产业链竞争力不够强的外国企业挤得没有活路。

但一旦外国企业败退,将市场空间让出。这一堆中国企业一定就会像国内一样疯狂内卷。
都想通过卷价格把别人卷死自己独占的一个市场。
而最悲催的时候,就是价格卷的自己没钱赚,同行也没钱赚,卷的这个市场都没了;卷的客户听说是中国产品的时候,就连连发出no no no的声音。
这种悲剧我们一定要想办法避免。
不然我们的企业出海之路,永远走不顺。
这就是当年中国摩托车企业败走东南亚的真相。
愿真相永存,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