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蛇被视为一种神秘且有灵慧的生物,蛇类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自汉代《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以来,蛇类中药的使用已历经数千年传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蛇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得到了更为深入的科学研究与验证。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常用的蛇类中药。
【蕲蛇】
〔来源〕蝰科动物五步蛇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
〔性状〕呈段状,长2~4cm,背部呈黑褐色,表皮光滑,有明显的鳞斑,可见不完整的方胜纹。腹部可见白色的肋骨,呈黄白色、淡黄色或黄色。断面中间可见白色菱形的脊椎骨,脊椎骨的棘突较高,棘突两侧可见淡黄色的肉块,棘突呈刀片状上突,前后椎体下突基本同形,多为弯刀状。肉质松散,轻捏易碎。气腥,味微咸。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乌梢蛇】
〔来源〕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性状〕呈半圆筒状或圆槽状的段,长2~4cm,背部黑褐色或灰黑色,腹部黄白色或浅棕色,脊部隆起呈屋脊状,脊部两侧各有2~3条黑线,肋骨排列整齐,肉淡黄色或浅棕色。有的可见尾部。质坚硬,气腥,味淡。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6~12g。
【金钱白花蛇】
〔来源〕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干燥体。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迹,用乙醇浸泡处理后,盘成圆形,用竹签固定,干燥。
〔性状〕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头盘在中间,尾细,常纳口内,口腔内上颌骨前端有毒沟牙1对,鼻间鳞2片,无颊鳞,上下唇鳞通常各为7片。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白色环纹45~58个,黑白相间,白环纹在背部宽1~2行鳞片,向腹面渐增宽,黑环纹宽3~5行鳞片,背正中明显突起一条脊棱,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背鳞细密,通身15行,尾下鳞单行。气微腥,味微咸。
〔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㖞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2~5g。研粉吞服1~1.5g。
【蛇蜕】
〔来源〕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或乌梢蛇等蜕下的干燥表皮膜。春末夏初或冬初收集,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呈圆筒形段状,多压扁而皱缩;背部银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泽,鳞迹菱形或椭圆形,衔接处呈白色,略抽皱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显黄色,鳞迹长方形,呈覆瓦状排列。体轻,质微韧,手捏有润滑感和弹性,轻轻搓揉,沙沙作响。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性味归经〕咸、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退翳,解毒。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疔肿,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2~3g;研末吞服0.3~0.6g。
【蛇脂】
〔来源〕游蛇科动物灰鼠蛇、滑鼠蛇等,或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等多种蛇的脂肪。将蛇处死后,取蛇腹内剥离的脂肪,晾干后炼制成油。
〔性状〕本品为黄色至棕黄色的油脂,呈黏稠液体状或半固体状,有特殊腥味。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护肤药。用于治疗冻伤、水火烫伤及皮肤皲裂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涂擦患处。
【蛇胆】
〔来源〕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游蛇科动物乌梢蛇、三索锦蛇、王锦蛇、灰鼠蛇、滑鼠蛇、赤链蛇、黑眉锦蛇或蝰科动物五步蛇、蝮蛇等多种蛇的胆。多于春、秋二季捕获活蛇,取出蛇胆,将胆管上端扎紧,保存于含醇量50%以上的白酒中,蛇胆与酒的比例为1:1。
〔性状〕蛇胆汁为黄绿色至黄棕色的黏稠液体。气微腥,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
〔性味归经〕苦、微甘,寒。归肺、心、肝经。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凉心镇惊,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痰多咳嗽,顿咳,惊痫发狂,视物不清,目赤肿痛,疮痈疔毒,痔疮红肿。
〔用法用量〕0.5~1g。多入成方制剂,用时取胆汁连同等量浸泡蛇胆的酒精使用。外用适量,涂搽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