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腹针加体针、神阙穴艾灸治疗痛经病案

西岩宇 2024-12-24 18:28:37

痛经是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是指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腹坠胀感、腰部酸困及其他不适,疼痛多呈痉挛性,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痛感剧烈时可伴有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手足厥冷等症,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女性同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针灸治疗痛经临床效果显著,且腹针治疗本病痛感小,患者依从性好。现将近期治疗痛经病案报告如下:

病案

患者某女,23岁。2024年10月就诊于西安市中医医院曲江院区针灸科门诊。

主诉:经前、经期下腹坠痛3年余。

现病史:患者3年余前因平素喜食生冷食品、经常熬夜后出现经期前及经期间下腹部疼痛,伴下腹坠胀感、大便稀溏症状,自诉经期前2日疼痛剧烈,依赖口服止痛药物缓解疼痛,月经量少,血块多,为求中医针灸治疗前来就诊。

症见:经期前、经期间下腹部坠痛,经期前2日症状明显,遇热疼痛减轻,疼痛剧烈时伴有头痛、恶心、腰部酸困症状,且影响睡眠,经量少,色深,血块多,食纳贪凉,便溏,小便可,乏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左手关脉紧,寸脉弱。

辅助检查:妇科B超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自述)。

诊断:西医-原发性痛经,中医-痛经(寒凝血瘀证)

治疗:腹针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下风湿点(双),体针-水道(双)、子宫(双)、血海(双)、地机(双)、三阴交(双),艾灸-神阙穴

治疗周期:经期前针刺5次,经期结束后针刺5次。治疗期间月经来潮,诉腹部疼痛减轻,且本次经期未服止痛药物。治疗周期结束后嘱患者少吃生冷食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功能锻炼。

讨论:“经血”为气血所化生,气充血沛,气顺血和。中医认为本病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属虚实夹杂之证,多因气滞、血瘀、寒凝、气血肝肾不足等所致。本案患者为年轻女性,平素喜食生冷物品,故寒凝于内,寒凝则气血运行不畅,寒凝瘀阻胞宫,“不通则痛”;患者自诉经常熬夜,损伤气血,气血不足,胞宫、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针灸治疗痛经临床疗效颇佳,腹针疗法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和传统经络学说所创立的一种无痛、安全、高效的新针灸疗法,它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效果。其在治疗时几乎不产生传统针灸刺激的酸、麻、胀、痛之感,而被广大患者接受。

腹针组穴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引气归元”组穴,中脘、下脘有理中焦、调气机之用,与脾胃关系密切;气海、关元与肝肾关系密切,为调理冲任要穴,四穴合用有“后天养先天”之意。下风湿点可通胞宫气血,以疏理经血。

体针组穴中水道穴属胃经,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配合引气归元组穴以调脏腑、通冲任;子宫穴为经外奇穴,为女子蓄血之处,有活血调经止痛之用;地机为脾经郄穴,为治疗痛经经验要穴,配合血海穴共达活血止痛之效;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理气活血,使气血下行而达到通经止痛的目的。

神阙穴艾灸可温经气、散寒邪、活血祛瘀止痛。全方诸穴合用能理气活血、调理冲任胞宫,使气血得行,痛经可止。

日常如何缓解痛经

1.经前、经期间少吃生冷食品,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悦;

2.避免月经期间用凉水洗澡,可坚持泡脚;经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八段锦、经期瑜伽来缓解疼痛;

3.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

4.若因其他疾病所致的痛经,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5.可按揉“女福穴”(外踝前1寸肌肉隆起处),日常可于此处行艾灸治疗或按摩治疗。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