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农村人口还会减少么?

数据读城 2025-04-10 17:30:51

2024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43亿人,比上年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亿人,比上年减少1222万人。

我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24年的67%,每年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约1400万。

1990年,全国有377.3万个村庄,2022年,村庄数量为233.2万个,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平均每天消失的村庄数量达123个,这期间“合村并镇”是重要因素。

如果再把时间拉长,我国的村庄数量是从1978年的480万个,减少到现在的约230万个,减少了一半以上。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户籍)人口为5.55亿人,占比为38.4%,这个数据同样处于稳定下滑的态势。

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联情况。

根据农业农村部出版的《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1年)》整理的数据,在我国2.7亿户农民中,未经营土地的农民只有3783.9万户,耕种土地的农民仍有2.35亿户。其中经营土地50亩以下的小农户有2.3亿户左右,经营土地10亩以下的小农户有近2亿户。

根据2017年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3.14亿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55岁以上劳动力占比33.6%。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普查统计的是农林牧副渔“大农业”数据,养殖业中青壮年劳动力的占比较高,在种植业中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程度更高。

这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

从现代化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一个必经过程。日本主要从事农业人口的平均年龄2020年是67.8岁,年龄超过60岁的农民占主要农业就业人口的79.9%。美国2012年的数据显示,农业从业者的平均年龄是58.3岁,并且近十年来持续着老龄化趋势,多数处于55-64岁,农民年龄超过65岁占比1/3。

事实上,我国的农业吸纳了年龄较大或者劳动力素质较低的劳动力人口,这契合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现实条件。老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依赖大量资金投入,也能够接受较低的农产品价格,可以避免对高财政补贴和农产品高价格的依赖。

而且,从我国机械化发展来看,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营老龄化相伴产生。老龄农民因为体力不足有更强的动力使用农业机械,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不仅没有成为农业机械化的障碍,反而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03%,其中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86.42%、60.22%、64.66%。我国农业机械化并未因为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而受到限制。

在老龄农民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至2024年的超过63%。

正视农村老龄化与“两栖”流动人口。

2023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5.8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24%,接近“超老龄社会”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0%),而同期全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21.2%,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5.4%,城镇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8.6%,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3.9%,可见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镇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从2000年开始,农村人口中男性人口持续高于女性,到2020年后,农村人口男女性别比甚至上升到107.9,农村人口中15岁-19岁、20岁-24岁、25岁-29岁3个年龄段的性别比甚至分别达到了126.3、123.2和120.9的夸张水平。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低近18个百分点,这涉及2.5亿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城乡之间“两栖”流动的农村人口。对于很多“新市民”来说,城市还只是个落脚处。

城镇化不等于农村必然消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镇化成熟后会出现"逆城镇化"现象——部分人口从城市回流乡村。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农村人口比例长期稳定在15%-25%之间,从未出现"农村无人"的情况——这一点同样契合我国的发展态势。

无论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共存。要使地域广阔的乡村、规模巨大的农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不可能只靠城市的繁荣。

综上,农村人口还将经历一段时间的逐渐减少,但农村人口比例将在一定水平企稳,这期间的关键,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农村产业、人口和服务的新型均衡。

“农村无人化”不会出现,“乡村的新生”值得期待。

0 阅读:1

数据读城

简介:城市、产业发展数据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