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的下一个风口是什么?科技将再次展现其巨大的能量。
从田间到餐桌,从生产车间到电子购物车,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延展为食品行业的智慧化发展带来了更精准的技术支持与更多的解决方案,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消费体验都在发生变化,旨在重塑食品行业成本结构与运营效率的“智慧革新”正在兴起。
或许,得到“智能”加持的我国食品企业中,能够诞生可比肩世界级食品巨头的存在。
食品产业背后的智慧力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食品行业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10.3万亿元,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卫指出,我国食品产业领域科技应用滞后,亟需加快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建议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食物智能制造体系,并一体推进新质食品资源开发与人才培养。
食品行业迎来了消费精细化和多元化的新趋势,比如生产领域的“化柔为刚”。作为新时期快消领域的生产标配,不懂、不会、不愿使用柔性生产的食品企业等于自动落后竞争对手一截。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生产要求,食品行业的流水线操作单靠人力逐渐不能胜任,工业机器人以精准、高效和可重复性的特点成为应用主流,其不仅是降低人工成本的需要,也是保证业务效率和柔性的必然之举。
食品企业越来越重视工业机器人产品的柔性、效率和可靠性,不仅看重机器人的技术参数,更注重其在实际生产中的适应性和对业务流程的优化能力。同样被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环节的是智能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两者的组合犹如食品工业的智能之眼,实时捕捉生产线上的各种数据以反馈与调整。
智慧化的食品制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升了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性。不止于此,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食品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供应链的优化、食品安全的严格监控、市场响应的敏捷化、客户服务的个性化以及决策过程的数据驱动化,更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满足了消费者对食品多样性和透明度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果以全球智慧生产的最高水平灯塔工厂为范例,加上今年1月入选最新一批灯塔工厂的海天味业旗下高明工厂,我国已有4家食品领域的灯塔工厂,与传统科技制造业的一系列灯塔工厂交相辉映。
如何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
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推动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首先,人工智能在食品生产流程中的应用,能够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人为误差。通过对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人工智能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进行自动调整,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在烘焙食品生产中,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原料的特性、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自动调整烘焙时间和温度,保证每一批产品的口感和品质一致。
其次,个性化消费时代,食品行业想要达到饱和式研发、“爆品”频出的理想状态,人工智能技术所能带来的精准需求捕捉能力非常关键。食品领域的大模型产品可建立强大的智能决策矩阵,打造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食品智库,实时解析所在市场区域的食品贸易政策,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供需关系的智能画像与精准对接。
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重塑了食品行业的价值链,实现了效率方面的指数级提升,也创造了全新的商业模式,甚至重构了食品行业的数字味蕾。当人工智能技术为食品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和变革,部分食品行业的头部企业开始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及个性化定制等方向布局。
毕马威的《消费品零售业半年度报告》揭示了食品行业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36%的品牌已经在新产品开发中测试该技术,53%的品牌在考虑将其用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配方。比如联合利华计划开设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实验室,利用AI优化后的数据,增强洞察力以探索新趋势。可口可乐利用AI设计全新口味和包装,推出了一些限定款的可乐产品。
尽管人工智能在解决食品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开辟新的增长路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仍存在若干应用障碍,包括不断发展的解决方案生态系统、不确定的成本影响以及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实施策略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