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和江苏的“工业第一省”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两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竞争,虽然广东的规工营收、规工利润和出口总额都远超江苏,但江苏的工业增加值始终和广东呈缠斗状态,其规工发展有着深厚底蕴与独到之处。
或许,江苏规工再进步一点点,两地“工业第一省”的竞争态势将有新变化。
为何江苏各个城市的规工都很能打。
2024年,江苏规工虽然利润总额和同比增长率双双下滑,但仍紧追广东。
与广东珠三角地区的规工企业更强盛、非珠地区相对孱弱不同,江苏各个城市都非常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以实现规工企业发展。
徐州的重工业,连云港的医药、石化,宿迁的电商,盐城的光伏、整车,扬州的旅游,泰州的医药、造船,南通的建筑,常州的新能源,无锡的集成电路……江苏各大城市的强势产业领域众多,且保持高增长态势。
作为江苏工业城市的门面,全国“工业三巨头”之一的苏州已经提出202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万亿元。这是一个并不夸张的目标,2024年,苏州的规工利润达2583.45亿元,是全省唯一一个超2000亿的城市,并以13%的同比增速领跑全省。2024年,苏州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9%,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比重达71.4%,阿特斯、协鑫、国富氢能等代表性苏州民企,在光伏、氢能等前沿产业赛道上拓进卓有成果。
不过,位列江苏规工企业利润总额第2、3位的无锡和常州,虽然2024年利润总额都超过千亿元,但都出现了接近10%的跌幅,2025年何时回正是焦点之一。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高,是江苏规工的特点之一。
202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50%,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从2019年至今,已有超过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迁往江苏。2022年是江苏高新技术企业引流的巅峰,当年全国范围内有8成的高新技术企业迁往江苏,有7个城市位居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引流前十。2024年,江苏拥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企业已超八千家,十年间增长65%以上。
高新企业为什么乐于迁往江苏?因为各个细分赛道的高新技术企业都能在江苏轻松找到产业链配套,再加上江苏各大城市颇有诚意的招商优惠政策,企业自然用脚投票。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以南通为例,作为全国工业十五城之一,南通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7100家,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有工业传统的南通发挥区位优势,7成以上的规工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携手创新,涵盖的高校包括上海交大、东华大学、上海大学等,聚焦领域多为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战新产业、未来产业领域,宝山-海安、浦东-启东、浦东-通州等都是技术转移的重点地区。
但同样是2024年,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8年拿下全国第一,工业大省的研发竞争方面,江苏还得继续追赶广东。
不差钱,是江苏规工企业的又一特质。
江苏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58家,创造了全省5成的经济总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6成的固投,7成的规工增加值出自这些区域,8成的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也由这些开发区实现。江苏的开发区、园区群落里涌现出大量惠企服务典范。
2024年,江苏的股权融资案例达1603例,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上海,战略新兴产业融资事件,江苏依然是第一。
今年3月,江苏明确提出,“支持规上工业企业运用保理方式缓解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压力,省财政给予保理利息补贴”,给予规工企业发展提供极大的金融支持。
江苏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问题所在。
江苏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链的完整度首屈一指,丰富的内河水系、四通八达的公铁水路网则让江苏工业企业能够将物流成本打至极低。
在此基础上,先进制造业是江苏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江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新入选国家5G工厂113家、累计210家,新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累计14个,均位居全国第一,这些先进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在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支撑带动作用。
从产业领域来看,以医药产业为例,我国的三大医药产业核心聚集地北京、上海和苏州,江苏有其一核,还有南京、连云港、泰州、无锡等产业节点城市。2024年,江苏申请上市13项创新药,为全国第一,并完成了中国医药史上最大的一次技术转让。
当然,头部企业数量不足、制造业中间段过多、高利润率环节掌控力不强、科研转化仍待加强等都是江苏工业的现实问题,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