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一直被视为是能源领域深度脱碳的重要选择,经历了2024年的积极探索,2025年我国氢能市场步入调整期,各地对于氢能领域的施策方向或将更加具有针对性,氢能企业则因为政策落地推动、应用场景拓深、技术进一步演进等因素,面临更多的内外部考验。
多维度政策全面驱动,是当前氢能产业发展的主基调,氢能企业所冀望实现的场景建设、技术深耕、产业协同等都不同程度受益于政策的助力,从而加速“制、储、运、加、用”全链突破,交出“高分答卷”。
政策与标准化推进
近年来相继发布的氢能产业政策效果,在新的一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依然值得期待。
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及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备受关注的氢能产业有着大量来自行业一线的专业声音,比如,“出台全国性政策包,给予绿氢企业电价、税收优惠及风光指标配备支持”;“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低能耗绿氢项目,按实际绿氢销售量对绿氢价格给予补贴”;“完善绿氢绿色认证、碳减排、碳交易等体系建设,推动绿氢碳资产管理平台的应用”;“制定电氢协同项目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机制”;“建立分布式氢能项目备案制审批规范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支持金融机构为氢能领域民营企业提供创新型信贷产品、专项债券和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这些聚焦推出制氢补贴、完善电氢协同机制与绿色交易体系、建立创新审批机制的发展建议有望在各地的具体施策中有序实现。
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制订存在较大滞后性、各地标准不统一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难点之一,2024年,我国在氢气输送、应用等领域的部分新技术完成中试验证,一些新技术形成了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
2025年,相关新技术的标准化推行与商业化示范将有新的探索。并且,全球氢能领域发展需要技术与标准的协同创新,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正在以“技术出海”带动“产品出海”,用标准构建海外市场的护城河,瞄准海外市场主动出击。
加强全链条发展
今年以来有超过10个省份将氢能产业视作“未来产业”予以拓展,但氢能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成熟且稳定的传统能源仍是能源领域的主力,氢能应用更显活跃的钢铁、化工等场景,与现有电力系统还需进一步打破壁垒。在此情形下,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从上游的制氢、储氢,到中游的运输、加注,再到下游的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方面的深入探索和应用模式的持续创新。
这也是国产替代的重要方向,随着我国氢能产业技术链条的不断完善,从燃料电池到电解槽基本可做到全国产化,在部分技术指标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部分领域,技术突破仍是氢能产业破除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从燃料电池汽车的降本到氢能供应链的建设,均离不开核心零部件的性能提升或新技术路径的突破。
加强氢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是业界的普遍呼声。在强化电解槽、储氢罐等基础技术研究方面,需支持头部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电解槽寿命提升、储氢罐安全性能优化等基础研究。在加大燃料电池、液氢等环节“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国内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功率密度、液氢装备技术等与国外先进技术实则存在一定差距,需加大对氢能领域的科技投入。在开拓低空经济新的应用场景方面,绿氢产业和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前景可观,能够充分发挥航空等高精尖产业成本容忍度高的优势,丰富解决氢能成本制约问题的手段。
地方精准性发力
覆盖制氢、储运、应用全环节的“氢能版图”加速铺展,但受地理位置、可再生能源可用性、电网成本等因素影响,各地的制氢成本存在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北方和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制氢成本更低,南方和资源紧张地区制氢成本较高,这也使得各地在制定差异化的氢能发展规划时需充分考虑成本问题。
今年以来有23省将氢能写入工作报告,将发展氢能作为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绿氢耦合、全产业链、氢走廊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跨省合作较少的局面依然存在,内蒙古提出在绿氢绿氨方面推进京蒙合作,四川和重庆同时提及“川渝氢走廊”。若要实现氢能的规模化发展,氢能的全国大基建、大市场建设还有待提速。此前打造跨示范城市群氢能高速是氢能交通领域政策的重要发力点,高速公路运输有望成为氢车未来重要应用场景。部分省份推出的免除氢能车高速路收费的政策或成为氢能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出海或成新变量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相关数据,2025年全球电解槽制造商数量为92家,清洁氢竞价次数为12次,氢竞价可提供的资金达280亿美元。这其中不乏中国氢能企业的身影。近两年,我国氢能企业的海外布局显著增多,2024年国内氢能产品出口订单数量增长64%左右。基于对绿氢需求增长以及我国电解槽制造商在成本、制造能力和较短交付时间方面的优势,今年可能拿下欧洲和北美以外市场的至少三分之一订单份额。
氢能企业愈发将出海视为再次出发的重要航道。隆基、天合、远景等老牌光伏风电企业,已依托自身积累的资源、渠道,在欧洲市场有所斩获。获得中东资本注入的海德氢能已在欧洲、中东有业务布局,未来将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化速度,在中东、欧洲、北非、中亚等地区构建更完善的网络,并积极探索其他市场的业务潜能。中东某光伏制氢项目的招标现场,三家中国企业包揽技术标前三名;欧洲氢能列车制造商则正在成都设立联合研发中心。
中国氢能企业的出海突破难点仍是市场壁垒与技术领域的追赶。美国、日本和欧盟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产业现状,制定了国家氢能发展战略,明确了氢能产业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其中一些政策有明显的保护或排他性质。特别是欧盟成员国对于氢能发展大多设有本国单独政策,中国氢能企业在拓展该细分市场时需要掌握精准信息。
美国于今年1月4日发布的氢能源补贴政策最终方案,允许核反应堆、特定州电力、甲烷发电等被纳入氢能生产补贴范围,这可增加美国本土氢能企业的竞争力。同月,微软宣布使用绿氢为其都柏林数据中心供电,这是该公司首次将氢能供电应用于欧洲的数据中心项目,在数据中心建设与氢能应用方面再添经典案例,也为中国氢能企业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