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发展所呈现出的“东部强于西部,南方优于北方”特征,发达城市群在经济总量、产业基础、城市建设等方面大幅领先其他地区的特点,对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影响。
这些城市群处于领先地位
从时序演进与差异演变的角度来看,我国城市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况为东部地区依次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提升速度依次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新质生产力排名前100的城市有26个席位归属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整体实力强劲,发展态势稳定、城市特质鲜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平均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又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
比如,单从33座重点城市的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区域分布密度来看,深圳、北京、苏州、杭州、上海、南京、宁波、合肥、广州、长沙位列前十,除了长沙,其余城市均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济南和青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成渝城市群的成都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西安也进入了前二十序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则是上述城市群表现上佳的产业细分领域。
相对稳步推进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城市群而言,成渝、北部湾、关中平原、呼包鄂榆、滇中、兰西、宁夏沿黄、黔中和天山北坡等城市群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西部地区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的高地。
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高于我国城市群的总体平均水平。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目前城市群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梯度格局有望弱化。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千差万别,产业发展的重点与路径各不相同。因地制宜是区域或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通用原则,各大城市群需要系统性、协同性地完善相关顶层设计,引导城市精准定位产业结构中的长板优势和短板弱项,引导多方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倾斜,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受临近城市发展水平的影响,这对增强资源的跨区流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城市交通一体化与跨区生产协作化,加强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硬连通”和信息、政策、标准的“软连通”,破除资源流动障碍,形成互联互通的合作网络,加快推进相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打造内外联动溢出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
让城市和新质生产力在发展中实现“双向奔赴”,需要破除城市群的体制机制障碍。相关部门可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群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配置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后发城市群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在保持城市群核心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强对各城市群边缘城市的支持力度。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层级和不同体量、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依托自身的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并执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比如,发达地区的城市可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前瞻性地布局新技术、新产品,提升现有产业链的价值;具备一定制造基础但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的新兴城市,可进一步完善产业链,融入周边都市圈,着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区;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可强化资源开发,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将本地区打造成为传统产业升级的桥头堡。
城市科技创新为关键变量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然从重工业思维转向科技思维。全球范围的科技创新仍处于密集活跃时期,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相继出现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及应用呈现深度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为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有明确的路径抓手,比如以抓规模增强产业底蕴,稳固根基;以抓集聚强化产业集群合力,均衡发展;以抓联动协同赋能数字化转型,挖掘数据潜能;以抓阶段分类施策,探索差异化创新路径;从而增添城市科创韧性与活力,更好应对挑战。
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特点鲜明。比如从城市规模角度来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以雄厚的资金、资源优势,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并带动周边区域协同创新,部分小城市如绵阳等,规模体量虽小,但有科研底蕴、潜力可观,可以很好地匹配联动发展格局。这方面走到前列的依然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引领作用,为其他城市群积极追赶提供了范本。
从重点城市的角度来看,上海、杭州、南京和苏州等城市在新质生产力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且发挥较大作用,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是注重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转型,上海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作用,杭州、南京等城市依托自身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基础,与上海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联动效应,进而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这些城市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在注重各城市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各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全面融合和均衡发展。
城市科技创新存在周期递进的形态,科技创新需要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其积极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显现出不同的需求和变化,这同样契合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比如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的新质生产力与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相关性较强,表现出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非大中城市、非中心城市以及非沿海城市受限于条件,需要时间并精准投入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