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倾家荡产办南开,晚年却被拒之门外,去世后全身仅剩不到7块钱

建锋阅览过去 2025-03-19 15:57:30

1937年,得知年仅26岁的儿子壮烈牺牲,张伯苓激动得拍桌鼓掌:“死得好!死得好!”

“出身水师,今老矣,不能杀敌报国,而今吾儿替我殉国,无憾矣!”

说完,把通知儿子噩耗的信塞到柜子里,张伯苓就继续低头干其他的事了。

大儿子很困惑,弟弟牺牲了,父亲怎么无动于衷。

张伯苓把头抬起来,早已泪流满面:

“我早已把老四许给国家,今日之事早已是意料之中,可惜他没有为国立大功,遗憾啊……”

报效祖国,甚至为国牺牲,是26岁张锡祜的心愿,更是张伯苓毕生的志向。

1898年,张伯苓作为北洋水师实习军官,跟随“通济舰”前去刘公岛执行任务时,亲眼目睹的场景,他到死都忘不掉:

“我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一个是中国兵。

那英兵身材魁伟,穿戴得很庄严,面上露着轻看中国人的样儿;

但是吾们中国兵则大不然,他穿的衣服还不是现在的灰色军衣,乃是一件很破的衣服,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高耸。

这两个兵若是一比较,实有天地的分别。

我当时觉得羞耻和痛心,所以我自受这次极大的激刺,直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边很清楚的。”

威海卫交接仪式,日本太阳旗、清朝黄龙旗、英国米字旗三天内三度更迭。

参与交接仪式的中国士兵,一脸麻木,犹如假人。只有一旁的张伯苓攥紧拳头,一腔怒火快把他烧尽了。

胸前贴着“勇”,却不敢抬头挺胸与敌人对视,看着自家的旗帜被肆意对待,却没有任何触动。

那一刻,张伯苓恍然大悟,坚船利炮不一定能救中国,要想救中国,必须先救中国人。

(张伯苓:前排右一)

他认为改造国民最好的办法,就是办教育。

为了育才救国,张伯苓毅然辞职回到天津,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与严修一起创办南开中学。

南开中学的首批学生,如今个个家喻户晓,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如人人敬爱的周总理、后成为清华校长的梅贻琦、中国社会学奠基人陶孟和等等。

这些人后来之所以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毫不夸张地说,有张伯苓张校长的功劳。

周总理年轻时家境贫寒,由于叔父很早丧子,周总理就被过继给叔父,叔父收入微薄。

周总理考入南开中学后,也不想为难叔父,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刻蜡板,抄写教学讲义,但勉强只能抵消伙食费。

为了多留点交学费,周总理只能少吃点,天天基本都是白水煮豆腐充饥。

张伯苓知道后,天天找借口让周总理来家里吃饭,吃完了还让他带两三块贴饼走。

周总理曾回忆说:“那个时候,张校长经常给我熬小鱼吃,还总问我‘你爱中国吗?’这种教育让我从小立志救国。”

周总理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数学常常全校第一。据南开中学校报记载,周总理还是笔算速赛的第一名,代数满分。

张伯苓便主动免除他的学费,其他学生开玩笑说张校长偏心。

张伯苓也不否认:“周恩来这孩子,吃苦耐劳,志向远大,我要对他多关照。”

周总理毕业后,张伯苓还资助他赴法国留学,助其继续深造。

后来,张伯苓一鼓作气,创办南开大学。

起初办学经费短缺,张伯苓四处奔走募捐,周旋于军商界,甚至来者不拒,连“卖国贼”的捐款他都接受。

按他的话说,“鲜花不妨用粪水浇灌”,张伯苓也被称为“化缘校长”。

南开大学坚持“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张伯苓还亲自带学生踢球,推动体育教育。

他说南开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对国家方方面面都有用的人,如果瘦骨嶙峋的,何以代表国家。

然而,自从日军加快侵略脚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的命运危在旦夕。

1935年,日军进一步将魔爪伸向华北,在天津的指挥部就设在距离南开大学、南开中学仅一步之遥的海光寺,完全不把南开放在眼里。

37年前中国士兵被蔑视的屈辱,再一次涌上了张伯苓的心头。

不能重蹈覆辙,不能让他精心栽培的年轻一代也成为那么冷血麻木之人,决不能!他决不允许。

那年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只问了全校师生三个问题: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么?”“你愿意中国好么?”

台下“是!”“爱!”“愿意!”一阵比一阵大,响彻整个南开大礼堂。

曾任南开大学秘书长的黄钰生心目中的张校长是这样的:“他从南开中学时代起,经常地给学生们上大课。”

黄钰生口中的“大课”,是指每周三的下午,师生们在礼堂集合,聆听“修身班”的课程,张伯苓是主讲人。

内容主要是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讲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坦陈当前国人的弊病。

1937年,日军的铁蹄还是碾过了南开,日军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京女中和南开小学进行大规模的轮番轰炸。

短短两天时间,张伯苓近40年的心血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被炸毁前的南开)

(被炸毁后的南开,一片废墟)

第二天,60岁的张伯苓面对着记者镜头,没有丝毫畏惧,他振臂高呼: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

为什么叫南开,南开南开,越难越要开,南开的学子们,在祖国危难之际,也要逢山开道,继往开来。

张伯苓这种精神,在老舍和曹禺写给他的诗歌中可见一斑:

“看这股子劲儿,/哼!这真是股子劲儿!/他永不悲观,永不绝望,/天大的困难,他不皱眉头,/而慢条斯理的横打鼻梁!

就是这股劲儿,/教小日本恨上了他。/哼!小鬼儿们说:‘有这个老头子,/我们吃天津萝卜也不消化……”

张伯苓不是说说而已,他以身作则,首先就把自己的亲儿子推上了战场。

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张锡祜订婚几个月后,他所在的空军第八大队奉命驰援南京。

奔赴战场之前,张锡祜似乎已有预感,此次前去凶多吉少,便给父亲留下诀别书:

“儿虽不敏,不能奉双亲于终老,然亦不敢为我中华之罪人!遗臭万年有辱我张氏之门庭!此次出发,非比往常内战!生死早置度外!

望大人勿以儿之胆量为念!望大人读此之后不以儿之生死为念!

若能凯旋而归,当能奉双亲于故乡以叙天伦之乐。倘有不幸,虽负不孝之名,然为国而殉亦能慰双亲于万一也!”

没有像电视剧电影迎来惊喜大反转,战场上的每个人都没有主角光环。

留下这封诀别书七天后,张锡祜驾机升空,途中突遇恶劣天气,飞机在江西临川上空失控坠毁,26岁的张锡祜以身殉国。

当时,中央航校1700多名飞行员近乎全员殉国,张锡祜是其中之一,平均年龄不足30岁。

最小的不过17岁,他们从毕业到牺牲仅用了半年。

中央航校的校训是: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收到小儿子噩耗的信,张伯苓把信藏了起来,还吩咐儿子们别告诉他们的母亲。

后来,抗战胜利,战士们凯旋而归,街坊邻里的孩子们都从战场上回来了,到处都洋溢着喜庆。

张伯苓的妻子站在门口,日夜等着儿子回来,却始终没等到人。

她跑去问丈夫,张伯苓眼见瞒不住了,只好全盘托出,“老四已经阵亡了”,夫妻俩抱头痛哭。

张伯苓说小儿子的牺牲是求仁得仁,不用为之悲怆。

可就像为了印证这句话有多么正确,张伯苓对于南开同样也是“求仁得仁”。

南开在天津被摧毁之后,张伯苓又让它在重庆复活了,“南渝中学”成立。

为了留住最后的这片沃土,张伯苓答应蒋介石的无耻要求,为其效命。

哪怕两人的交集只是一阵,哪怕最后关头张伯苓拒绝了与其一同离开的机会,哪怕他说了,“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

如此言辞恳切,却依然无法验明张伯苓的赤诚之心,这段关系成为了他人生的唯一污点。

1950年南开校庆,校方早已派人前来张家,告诉张伯苓的儿子张锡祚,切勿让张伯苓出席,他的身份实在不合适。

儿子知道,南开对父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南开被炸时,张锡祜在那封诀别书中,安慰父亲不要过分伤怀。

他说:“这样恰恰证明大人教育之成绩!因大人平日既不亲日又不附日,而所造成之校友又均为国家之良材,此遭恨敌人之最大原因。

而有如此之毁灭!然此又可为大人教育成功之庆也。”

可是,南开安好,而自己被排除在外,如果张锡祜还在,他又会用什么话语去安慰张伯苓?

张锡祚不忍打击父亲,1950年10月17日,南开校庆,74岁的张伯苓早早起来穿戴整齐,准备前往南开。

张锡祚拦住父亲说,“天色阴沉,看来准备要下雨了,您还是别去了”。

张伯苓握着伞柄的手一顿,把撑开的伞又收回来,笑着同意儿子的明智之举,“既然下雨了,那就不去了吧”。

张伯苓早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再说了,之前在枪林弹雨中保护南开,张伯苓都不怕,如今小小的雨,又怎会怕?

他不怕,可他知道,那些人怕他啊,他可以为南开雪中送炭,而不能做添乱的那一个。

老舍和曹禺为张伯苓写的诗歌里,夸他永远有一股劲,永不悲观、永不绝望,天大的困难,他眉头都不皱一下。

是啊,如果背后站着南开,为了南开,他可以永远乐观、永远保持希望,多大的困难都不怕。

是“可以”,更是“必须”,因为只有他屹立不倒,替南开挡住腥风血雨,南开才能真正“开”下去。

“开”的实现,是因为“难”都被张伯苓吃了。

可如今同样为了南开,张伯苓平生第一次悲观了、绝望了,被南开拒之门外的每一天里,他都紧皱着眉头。

南开越变越好了,南开不需要他了,明白这一事实,对张伯苓的打击太大了。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溘然长逝,享年75岁,距离南开校庆也才刚过去4个多月。

张伯苓走后,家人只在他的夹克里找到了6.7元,以及两张废旧的机票。

他哪里还能留下什么遗产,他毕生几乎所有的钱都倾注在南开上了。

直到1986年,在张伯苓逝世35年后,南开重新接纳了这位“快被遗忘的创始人”,将他的骨灰安葬于南开校园。

学生黄喻生曾在他的追悼会上痛哭失声说:“恩师一生心血所在的南开已经不认识他了。”

大学者,不在大楼,而在大师也。不会的,南开会记住他,中国人都会记得,有个人叫张伯苓,他为南开付出了毕生心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