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鹏教授:倡导多学科合作,共克肥胖难题!|COC2024

星弘康康 2024-09-12 17:22:45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肥胖症患病率的增加,肥胖治疗推陈出新,不论是减重药物还是减重手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近期中国肥胖大会(COC)在北京成功举办,在会议现场,《国际糖尿病》记者有幸采访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的张鹏教授,就减重领域进展、减重手术发展、多学科合作及标准化体重中心建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际糖尿病》

近年来,肥胖治疗日益被关注,减重治疗领域发展迅速,请您谈谈肥胖治疗目前都有哪些新进展?

张鹏教授:既往肥胖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近10年来,随着技术和研究的进展,肥胖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减重领域得以迅速发展。首先是治疗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减重手术越来越成熟、安全,减重效果也越来越好;其次是创新性医疗器械的研发,比如无创减重器械,其中包括胃内球囊等减重器械;第三是减重药物的进展,近年来研究者已成功开发出多款新型减重药物,减重疗效显著。

另外,随着对肥胖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了解到肥胖发生的机制,包括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变异和肠道菌群变化等方面,同时,我们对于肥胖引起的疾病,如卵巢老化等问题的机制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都标志着该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此外,在减重领域学者多年推动下,政府已充分意识到肥胖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政策层面积极倡导健康体重概念,这对维护促进人民健康来说是一项重大进步。

《国际糖尿病》

减重手术目前是治疗肥胖的有效手段之一,您如何看待我国减重手术未来的发展?

张鹏教授:全球每年进行约80万台左右的减重手术,以全球80亿人口估算,相当于全球人口总数的1/10000。美国目前实施减重手术的数量为每年接近30万例,相当于8/10000,因此美国减重手术的开展数量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约8倍。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去年总共开展了3.7万例减重手术,占比不足0.3/10000,因此,我国减重手术数量与全球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减重手术未来的发展,从手术量来看,减重手术的手术量将继续增加。虽然目前出现了一些新型减重药物,取得了显著的减重效果,为肥胖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很多更愿意选择药物治疗。然而,药物治疗存在其自身的问题:首先,药物治疗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并不能通过其达到健康状态的目的;其次,部分患者因为药物的副作用难以坚持使用,依从性差;第三,坚持两年使用减重药物的患者并不多,药物很难持续发挥效果,并且缺乏规范用药。因此尽管减重药物对于减重手术产生较大冲击,但大部分服用减重药物的患者会出现反弹或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些肥胖患者在经历失败的药物治疗后可能会考虑接受减重手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型减重药物问世后,很多肥胖人士开始关注自身体重问题,并尝试使用这些新型药物,如果未达到预期效果,也会考虑减重手术。因此,未来预计将有更多肥胖患者接受减重手术。

《国际糖尿病》

请您谈一谈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标准化体重中心的必要性,以及该中心如何整合专业资源为公众提个性化、科学的减重服务?

张鹏教授:目前肥胖症的医疗模式,可能会让患者在就诊时面临选择困难。很多科室都设立了减重门诊,例如营养科、内分泌科、减重外科等,有些中医科、康复科、肝病科和心血管科也会开设与肥胖相关的门诊。另外,针对同一个患者,不同医生可能会给出不同减重治疗方案,比如,在内分泌科就诊时,医生更倾向于药物治疗;而在外科,医生更倾向手术治疗;而营养学专家则更注重通过饮食调理来进行肥胖干预;在中医科,医生可能建议采用针灸等方法。不仅不同科室的医生制定的肥胖治疗方案有差异,甚至在同一科室也存在治疗方案的多样化,例如在营养科,对于同一个病人,不同的医生会推荐5+2饮食法、16+8饮食法,或者生酮饮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标准化的体重管理中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整合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诊疗服务。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由应由多个与肥胖诊断治疗管理的学科专家构成,其中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科、运动康复科、精神心理科等,三级医院的体重管理中心还应该有减重与代谢外科。在体重管理中心内,医生将围绕患者展开诊疗,并且所有医生遵循相同的诊疗路径,无论是内分泌科、营养科还是外科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都应该保持一致性,这也正是我们倡导建设体重管理中心的意义所在。

在北京友谊医院,目前已开展多学科MDT门诊模式, 整合了医院减重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和耳鼻喉科等,为肥胖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患者在就诊时可以清晰找到需要咨询的专家。医院门诊也设有专科护士,患者首先会接触到专科护士,专科护士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减重期望值,并作出是否需要给予药物治疗、减重手术或者营养治疗的初步判断,然后转诊给相应的医生。

随后如果患者被转诊到营养科医生,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提出治疗方案建议,并与患者达成共识选择治疗方案,这种医患共同决策模式能够增加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遵循度。在确定治疗方案后,门诊的专科护士将负责长期追踪并实现长期体重改善。如果患者在营养科就诊时出现心血管问题,也会邀请心血管医生进行会诊。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是目前应该倡导推广的,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多年探索和实践后,这种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在国内推广这种模式未来也需要大量工作和实践。

《国际糖尿病》

请您谈谈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是否可以进行减重手术?

张鹏教授:心血管疾病并不一定是减重手术的禁忌。比如,需要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如果因为体重指数(BMI)过高达不到移植手术要求,则面临较高的移植风险和存活率下降,可能会被排除手术,这类患者通常需要先进行减重手术以满足移植条件。

然而,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曾经发生过脑卒中或心梗的肥胖患者来说,手术风险较高,如果进行减重手术,需要更加重视多学科合作,以确保患者能够平稳度过手术期和围手术期。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建议尽可能在综合医院接受减重手术治疗,不仅成功率高,强大的多学科合作体系也可以确保发生意外时可以得到及时治疗。

0 阅读:4

星弘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