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首四言诗清明节致祭黄帝陵,堪称抗日救亡的“出师表

晨晨谈过去 2024-04-05 05:03:36
文/李光荣(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时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恩先祖的盛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认同、促进祖国统一、凝聚复兴伟力的大典。

位于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被誉为“中华第一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今天(4月4日)上午9时50分,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陵桥山祭祀广场举行。其中,第二项仪程是唱《黄帝颂》,主要体现华夏儿女对黄帝的虔诚之心、恭敬之意。音乐由著名作曲家印青谱曲,旋律静穆、高雅、清纯、深情、优美,是一首发自心灵肺腑的黄帝赞美诗。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宏大磅礴的国风气象,传统经典的韵文格律,对黄帝功德进行了崇高、简约、空绝的礼赞。可你知道吗?这首唱出海内外华人心声的曲目,其开篇歌词采用的是1937年毛泽东亲撰的《祭黄陵文》。

1936年12月12日,主张联共抗日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铁肩担道义”,在西安毅然发动“兵谏”,扣押了前来指挥“剿共”事宜的蒋介石。由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斡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一意孤行的蒋介石在“千夫所指,不病而死”的孤立处境下,最终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声明。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经过十年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同时派出代表到黄帝陵来祭奠共同的祖先,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中国国民党委派的公祭代表是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张继。

在中外记者的镁光灯下,在军士列队鸣炮声中,国共双方虔诚致祭,宣读祭文。林伯渠恭读了由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亲笔撰写的《四言诗·祭黄陵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这篇祭文是毛泽东在陕北窑洞中一气呵成的。古文言体中书写祭文时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遇到“祖”字和“父”之类的词时要放在行首,以显示对祖先的尊重。祭文中国家的“国”,多写了一个字。圈起来的两个字分别为“祖”“国”,也体现了毛泽东“祖国在我心中”的爱国情怀。

毛泽东这首《四言诗·祭黄陵文》基本上是四字一韵,共56句。前8句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精辟概括出轩辕黄帝的伟业,这也是如今《黄帝颂》的开篇歌词。文中在回顾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后,痛心地斥责了不放一枪一弹、丢失东北、华北大好河山的“汉奸”行径;真诚地指出,红军“频年苦斗,备历险夷”,经过“万里崎岖”的长征,目的就是“为国效命”。文中将中共在西安事变后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浓缩成若干句祭文,要求“各党各界”,“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地团结起来,共同对日寇作战;还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良方,及改革政治、实行民主的政纲。祭文表示了“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的坚定决心和“亿兆一心,战则必胜”的信心,道出了炎黄子孙的铮铮誓言。

毛泽东以坦荡之胸怀,凛然之正气告慰祖先,表现出矢志不渝的意志和光明磊落、团结奋战的决心,实在是可以惊天地,泣鬼神,令人荡气回肠,与日月同辉!

这首《四言诗·祭黄陵文》,4月6日在延安《新中华报》(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公开发表。《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乃是对祭文主题思想的精辟概括。祭文把中华儿女为国效命、剑履俱奋的慷慨跃然纸上,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亦为历代祭文之拔萃者,被誉为抗日救亡的“出师表”。

祭文发表几十天后,七七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共御外侮,共赴国难,使赫赫始祖之伟业,如凤凰之再生。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曾珺指出:“国共两党共同拜谒黄帝陵,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下举行的一次政治仪式。这对国共两党最终摒弃前嫌一致对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向世人宣告了中华民族同根、同宗、同源,血脉、文脉相连,这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今,毛泽东撰写的《祭黄陵文》已勒石立碑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轩辕庙碑亭,回荡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它时刻在昭示后人,激励着中华民族儿女不惧风险,奋勇向前,不断创造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桥山黄帝陵已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心驰神往、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沮水溯源,花雨千秋归圣地;桥山问祖,心香一瓣祭轩辕。如今,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庄严典礼,旨在告慰祖宗国家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0 阅读:3

晨晨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