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是同盟会的老会员、国民党左派的元老,是清末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1926年,柳亚子与毛泽东“初会广州,饮茶粤南”,毛泽东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柳亚子则是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年龄相差十余岁的两人就结为挚友和诗友。
1929年,国共两党已分途两年,彼此残酷厮杀,毛泽东在井冈山坚持“武装斗争”。寓居上海的柳亚子听到社会上误传毛泽东遭遇不测,满怀悲愤地写下《存殁口号五首》,诗中有云:“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这“两列宁”诗末自注为“孙中山、毛润之”。当时,共产党只是“星星之火”,毛泽东还不是共产党的领袖,甚至连政治局成员都不是,柳亚子却将其与“国父”孙中山并列,并赞为“中国的列宁”这一若干年后中共党内才有的誉称。柳亚子慧眼独具,成为以诗的形式颂扬毛泽东的第一人,也成为最早预言毛泽东将成为中国领袖的第一人。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的1949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从河北西柏坡迁到北平。毛泽东电邀在香港的柳亚子和其他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到北平共商国是,身为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的柳亚子3月18日到达北平。3月25日晚,刚刚到达北平的毛泽东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柳亚子等人,柳亚子兴奋异常,感慨良多,文思泉涌,当夜赋诗3首,盛赞共产党、毛泽东改天换地的功绩。
然而,仅仅过了3天,即3月28日夜,柳亚子突然写了一首心情郁闷、满腹牢骚的《七律·感事呈毛主席》,委婉地表达了事不随意的苦闷和退隐之意。
看到柳亚子的诗后,毛泽东觉察到其言外之意,引起了高度重视。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这位老诗友的倔脾气又上来了,要退隐是假,有牢骚才是真,看来还得好好和他谈谈,以便更好地发挥他的积极性啊!”毛泽东理解柳亚子的心境,立即派人妥善地安排他的生活问题。在百忙之中,毛泽东又于4月29日(南京解放后第六天)给柳亚子和了一首情真意切、哲理深远的绝唱:“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诗的前4句,毛泽东深情回忆了他们之间的3次相会,即“饮茶粤海”“索句渝州”和“还旧国”。广州(粤海)、重庆(渝州)、北平(旧国)的有意“袭用”,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和毛泽东本人,始终没有忘记柳亚子等民主人士过去同情共产党人、为反蒋统一战线效力的革命功劳。
柳亚子毕竟是一个旧文人,自然会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毛泽东对待诗友发“牢骚”,既表现了诗人的含蓄机敏,又展示了政治家的宽容大度。他没有纠缠于柳亚子究竟为什么牢骚郁闷,更没有半点歧视排斥之意。毛泽东深知,柳亚子社会声望很高,是对中国革命有过贡献的党外民主人士,虽然还留有旧知识分子的毛病,但主流是爱国的,是能和中国共产党精诚合作的。
这首和诗的关键是后4句,其背后代表的是共产党人对民主人士的一种争取、团结的态度。毛泽东对柳亚子的牢骚表示了理解,只是劝他别“牢骚太盛”,“太盛”了有损健康。“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泽东对柳亚子“牢骚”心境的开导和劝慰,意思是遇事应当观大势、谋全局,不为眼前一时的得失、顾虑所沮。其是诗人高度的哲理升华,后成为经典名句,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凡事都要从大处着眼,要站得高、看得远,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毛泽东当即派人把这首诗送往颐和园益寿堂柳亚子住所。毛泽东的诚恳态度和宽阔胸怀,使柳亚子深受感动,他又写诗一首《次韵奉和毛主席惠诗》,用“昆明湖水清如许,未必严光忆富江”表示接受毛泽东的劝说。之后,毛泽东安排有关同志,注重从生活上关照柳亚子,让他从六国饭店移居颐和园新居,并配备了专车。毛泽东的劝导和帮助,深深感动和教育了柳亚子,他果真听从毛泽东的规劝,留在北京参与建国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柳亚子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写的最后一首诗。诗人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战争、没有讴歌光明无限的未来,却把这最后一首诗写给了故交,从中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柳亚子面对开国领袖,却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牢骚,而毛泽东亦平易近人,以诚相待,谆谆劝导,胸怀的博大、气度的恢宏,实在是令人钦佩。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之间的酬答和有感而作,重要的是其目的性和政治意义。毛泽东和柳亚子的诗友之交,为统一战线留下了一段千秋佳话;他们的唱和之作,也为现代诗苑增添了几多瑰玮的篇章。